摘要:通過對《黃帝內經》中“治痿獨取陽明”的理論闡述,突出其“各以其時受月”與子午流注開穴法的緊密聯系,淺析二者共同作用于痿證治療的臨床可行性,同時為fMRI領域中二者結合治療的進一步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關鍵詞:痿證《內經》陽明子午腦功能磁共振成像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01-02
《素問·痿論》中有云“治痿獨取陽明”,引出了中醫治療痿證的基本大法。
《素問·痿論》文中既言出痿證治療應首選陽明經脈,又需結合疾病特點,因人因地因時制宜,才能事倍功半。
1“治痿獨取陽明”理論概述及臨床研究
1.1痿證理論概述。
1.1.1痿證定義。痿證是指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不能隨意運動,或伴有肌肉萎縮的一種病證。
1.1.2痿證的治療原則。《內經》所指“治痿獨取陽明”中的陽明應意指足陽明胃經,“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因此“取陽明”是治療痿證的關鍵。
《內經》中所云“獨取陽明”之“獨”,應為首選陽明胃經進行治療。
文中提及“各以其時受月”,體現了因時制宜的思想。
1.2“治痿獨取陽明”的針灸臨床研究。詹光宗1觀以手足陽明經穴為主治療多發性神經炎,包括肩髃、曲池、合谷,痊愈34例。張瑛2研究腦卒中痙攣期患者采用針灸解痙調氣法能得到有效緩解。牛勇等3對小兒麻痹后遺癥患者采用一次性針灸治療,下肢痊愈率為89.3%,上肢痊愈率為21.4%。劉繼紅等4針刺以手足陽明經穴為主治療小兒麻痹癥患者,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子午流注開穴法概述及相關臨床研究
2.1子午流注開穴法概述。“子午流注開穴法”是以井、滎、輸、經、合五輸穴配合陰陽五行為基礎,按時取穴的治療法。
《靈樞》:有云“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叩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說明針灸的時機選擇至關重要,子午流注開穴法提倡順應天地四時和人體氣血盛衰的周期變化規律。
2.2“子午流注開穴法”的臨床研究。韓振祥等5認為常規取穴配合子午流注納甲法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神經和運動功能有改善作用。姜華等6運用子午流注納甲法治療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觀察發現其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液IL-6水平,恢復TXB2與6-keto-PGF1α二者的動態平衡,還能降低IL-6水平7。
2.3時間醫學的針灸研究。李磊等觀察發現電針正常人足三里穴后,外周血白細胞在不同時間點的變化情況不盡相同8。程霞等發現不同時辰電針小白鼠足三里穴對其胃腸功能有產生明顯不同的刺激改變9。
3子午流注開穴法與“治痿獨取陽明”理論的關系
子午流注開穴法順應氣血津液的盛衰變化,符合“各以其時受月”的理論深意。
對于痿證的治療,以足陽明胃經為綱,再配合子午流注法,與時間相合,方能達到天人合一。
4腦功能磁共振成像在針灸領域中的研究進展
4.1功能磁共振成像概述。應用fMRI進行針灸研究的優勢:①fMRI研究的是“活”人,符合針灸治病的時間事實;②fMRI與針灸,兩者兼容且互不影響;③fMRI可以清晰地觀察全腦各功能區對針刺的反應。
4.2腦功能磁共振與針灸、子午流注開穴法的聯系。
4.2.1腦功能磁共振成像在針灸領域中的相關研究。唐宏圖等10研究顯示,位于手上的合谷、后溪穴和顏面部的地倉穴在大腦的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激活區有重疊,并有可能互相影響。周全等11則認為電針神門、三陰交穴可能激活丘腦腹前核、尾狀核及其他睡眠中樞,對于刺激傳入和傳出的信息進行了調整。陳鳳英等12認為手法針刺合谷穴引起的“得氣”情況與腦功能區激活的程度息息相關。陳俊琦13等實驗發現,針刺左腦缺血性中風患者的右側外關穴,對腦感覺區有正激活作用,而對于腦運動區卻有負激活作用。曹琳14等在針刺與腦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近況中得出結論:①借助fMRI可以觀察到腦功能區域與穴位有特異性聯系;②針刺具有明顯的鎮痛效果;③針刺發揮作用與腦功能區的功能影響相關。
4.2.2針灸與子午流注開穴法在腦功能磁共振成像中的臨床研究。甄俊平15覺得fMRI為子午流注開穴法的存在提供了最客觀的事實依據。并發現穴位、經絡和針刺時辰的異同,均有可能產生不同腦區變化。
5總結與展望
fMRI為針灸時間醫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是古今醫學交融的橋梁。子午流注取穴法在臨床應用甚少,具體的運用方式也未詳細說明,可能與臨床試驗的依從性差有關系。運用子午流注開穴法進行痿證的治療,完全符合“各以其時受月”的理論基礎。
筆者認為,fMRI為可以為靜息狀態和針刺實時狀態下痿證患者的腦功能區域變化情況提供一個客觀可靠的科學對比,不僅可以論證針刺治療痿證的實質效用,還能突出子午流注開穴法對于該證的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詹光宗.體針治療多發性神經炎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0,01(10):96
[2]張瑛,朱晨曦,謝騰,等.針刺解痙調氣法治療腦卒中痙攣期患者療效觀察[J].中華全科醫學,2010,8(9): 1155-1156
[3]牛勇,盧延旭,劉媛.小兒麻痹后遺癥的針灸治療[J].針灸臨床雜志,2002,18(10):24-25
[4]劉繼紅.綜合療法治療小兒麻痹癥[J].河南中醫,2002,22(3):53-54
[5]韓振翔,劉躍光,魏江磊.子午流注納甲法對缺血性腦血管病臨床癥狀的影響[J].中國針灸,2008,28(12):865-868
[6]姜華,王滿俠,郭健,等.子午流注納甲法治療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30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07,48 (7):616-618
[7]姜華,王滿俠,郭健,等.子午流注納甲法治療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及對IL-6水平的影響[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3,20(1):45-47
[8]李磊,任璐蓓,余上才,等.不同時辰針刺中三里穴時對正常人外周血細胞總數及分類的影響[J].四川生理學雜志,1989,3:37
[9]程霞,徐湯蘋,湯德安,等.不同時辰電針“足三里”對小白鼠胃腸運動功能的影響[J].天津中醫學院學報,1987,4: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