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漩渦浴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上肢功能的影響。
方法:對符合入選條件的59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29例),治療組給予預設條件的漩渦浴治療,并配合常規的運動療法進行治療,對照組只進行常規的運動療法進行治療。每位患者的治療周期為一個月,分別在漩渦浴治療的前后采用Fugl-Meyer上肢運動功能量表(FMA)、改良Ashworth量表(MAS)進行功能評定,并記錄評定結果,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
結果:患者經漩渦浴治療一個月后,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和肌張力評級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治療組要較對照組情況改善更明顯。
結論:漩渦浴可提高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上肢肢體運動功能。
關鍵詞:漩渦浴腦卒中上肢功能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02-02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腦卒中患者的存活率逐年提高,但其中卻有約3/4的病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其中上肢功能殘障導致的部分日常生活能力喪失為其中重要的一面1。因此,有效且具有針對性的上肢功能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尤為重要。另外,就目前醫療機構對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治療方案來看,對于偏癱患者的康復治療大部分是以運動療法為主,但運動療法需在治療較長一段時間后才會達到明顯療效,患者可能產生沮喪的消極情緒。漩渦浴是水療法當中的一種療法,且常用于患者的腰部和下肢的治療,對患者上肢功能障礙的治療記錄甚少。所以本課題是在患者常規的運動療法的基礎上,結合漩渦浴進行治療,旨在探究漩渦浴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上肢功能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0年11月~2011年9月于我校第二附屬醫院康復科住院治療的腦卒中偏癱患者59例,均符合第四次全國腦血管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2,并經頭顱CT或MRI證實。同時符合漩渦浴水療法的入選標準3。59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8例;年齡50~69歲;腦梗死28例,腦出血20例,混合性卒中11例。入選患者經功能評定后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29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種及入院時病情嚴重程度方面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1.2方法。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在進行傳統神經內科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還接受常規康復治療,主要是以運動療法主,治療組同時給予漩渦浴治療。所有治療對象在治療前采用Fugl-Meyer上肢運動功能量表(FMA)、改良Ashworth量表(MAS)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患上肢功能進行功能評價。將漩渦浴治療共分兩個療程,每個療程期限為兩周。每天按時對患者給予漩渦浴治療(水溫40-42℃,時間20-30分鐘)一次,在治療時指導患者順漩渦水流方向進行上肢的運動或輔助患者上肢進行水中運動。兩組患者每周均治療5天,連續治療四周。治療對象在治療前進行一次上肢功能評定,以后每完成一個療程的治療后均需再進行上肢功能評定,整個過程共有前、中、后三次功能評定,方法與內容同第一次上肢功能評定,評定完后收集數據。
1.3評價方法。
1.3.1上肢功能評價。采用簡化Fugl-Meyer上肢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進行評價4,包括患者上肢的反射活動,屈肌、伸肌的協同運動,分離運動,腕功能,手功能,協調能力與速度等10個方面,33個項目共66分。每一個小項目進行三級評定,即0~2分:①0分:表示不能做某
同程度的偏癱及言語障礙,并排除伴有嚴重心血管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及肝、腎臟疾病,家住外地無法隨訪的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康復組和對照組各3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發病類型、年齡、性別、發病部位)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
1.2方法。
1.2.1康復組。一級康復:即從患者發病到病情穩定后在神經內、外科病房進行早期康復介入,這個時期康復的目的主要是合理肢體位置保持,促進肌力恢復,減少并發癥的出現。具體方法包括:①良肢位擺放,臥位和坐位抗痙攣體位擺放,防止肩關節半脫位、屈肌攣縮、髖關節外旋及足下垂。②呼吸控制訓練,深呼吸訓練,腹肌訓練。③患側各關節被動活動10min,誘導主動運動,健肢帶動患肢的運動,橋式運動,30次每組,每日兩組自行鍛煉。一級康復每日一次,30min/次。二級康復:是病情好轉后轉到康復醫學科進行恢復期康復。這一階段通常由康復醫學科提供小組式全面而系統的康復治療。主要應用ICF理念誘導病人主動參與,改變往日依靠他人被動鍛煉的模式。具體方法包括:①每日設計課題讓患者盡量去完成。設計在特定的環境下、一定的時間內讓患者完成某項活動。例如:讓老王在一周內能翻身坐起并能自己端坐位吃飯。翻身起坐訓練時誘導患者以正確的姿勢翻身起坐,并應用到日常生活中。轉移訓練:教會患者正確的從輪椅到床,從床到輪椅,從輪椅到馬桶的轉移。并盡量由患者自己來完成。平衡訓練:設計趣味性的游戲能使患者主動參與到訓練中來,如多功能電腦平衡訓練儀,調動患者主動參與的興趣。站立及步行訓練:電動起立床或站柜2次/日,姿勢鏡前步態訓練,功能好的患者可在多功能步態訓練儀上面自主訓練。②OT治療師參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指導工作,具體進行穿衣、洗漱、吃飯及日常居家能力的指導,均在模擬廚房內由患者獨立完成。③患者家屬及護工的指導工作:由PT治療師指導患者家屬及護工進行康復輔助訓練及在非治療時間內正確的護理患者,取消患者依賴家屬及護工的心理想法。二級康復時,每日兩次,自我鍛煉2h/次。三級康復治療:是指后期康復治療,即回家之后仍不要放棄治療。通常在社區接受社區醫生的指導或在專業醫師指導下制定個體化的家庭訓練方案,由專業康復治療醫師進一步指導患者及護理者進行循序漸進的個人能力提高性訓練。具體方法是:①患側肌力及協調能力訓練;②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如吃飯、洗衣、洗漱、個人衛生等;③日常居家環境的改造及社會參與的引導工作,如參與社區小組活動、恢復人際關系等。三級康復時第一個月3次/周,第二個月2次/周,其余時間由家屬或護工看護下自我鍛煉,1h/日。
1.2.2對照組。患者常規內科治療及一級康復時沒有治療師正規指導,隨后由臨床醫生叮囑自行活動,或者由家屬按照其自己的理解進行鍛煉。二級康復時患者被動性多于主動性,床上被動活動多于主動參與。三級康復時,患者回家自行鍛煉,沒有參與社區康復,無專業康復治療師參與居家能力的指導。
1.3療效評定。患者在入組時、3個月末、6個月末均由同一康復治療師分別采用簡化的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2(Fugl-Meyer Assessment,FMA)評定肢體運動功能,滿分100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3(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評定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滿分100分。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PS11.5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組間、組內比較均t檢驗。
2結果
3討論
WHO把人的健康定義為既沒有軀體疾病和缺陷,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康復行為是直接關系到患者康復效果的關鍵環節,病人自身的主動參與是使其功能最大限度得以恢復的關鍵。腦卒中患者普遍存在負面情緒,隨年齡的增長,在對待環境上有從主動轉向被動,有朝向外部世界轉朝向內部世界的明顯趨勢。因此,生活事件、社會支持和家庭干預對腦卒中患者身心健康的影響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4。
國際功能、傷殘與健康分類(ICF)注重患者在現實生活中最有意義的改變,因此就要求了我們的康復理念應該從以往的被動性變為患者的主動參與。本研究也證明,以ICF理念為主鼓勵患者主動參與的康復組各項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同時,本研究也強調腦卒中患者三級康復的重要性,急性期患者要盡量早期康復介入,恢復期患者在我科誘導主動參與的康復治療各項指標均明顯改善。恢復后期和后遺癥期的患者回到社區及家庭繼續由專業康復治療師指導參與康復,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高。
目前,在我國只有少數腦卒中患者早期在綜合醫院可以接受到康復治療,而絕大多數則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專業康復治療。家庭康復護理帶有明顯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他們往往在出院回家后千方百計尋求各種治療方法,最常見的是聽信廣告尋求各種藥物,或間斷進行針灸、按摩等治療方法,其結果是花費不少,效果卻不大4,這種現象在西北地區尤為明顯,因此,推廣ICF理念、提倡患者主動參與、推廣腦卒中三級康復模式是必要的,是有益與患者、有益與社會的優良措施。
我們呼吁社會,關心我們身邊的那些偏癱患者,他們有能力,有權利享受正常人的生活,他們還可以融入到我們的社會,這才是腦卒中患者的真正的康復。
參考文獻
[1]胡永善,吳毅,等.腦卒中患者規范化三級康復模式探討[J].中國臨床康復,2004,8(19)3850-3851
[2]朱蘊連.神經康復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140
[3]許曉東,李芬,常湘濤.腦卒中患者三級康復模式的探討.寧夏醫學雜志,2011,4.1001-5949
[4]白國芳,腦卒中的三級康復治療.三級康復技術的推廣.百度文庫,200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