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穴位按摩對預防骨科老年臥床病人便秘的療效。
方法:將160例骨科臥床老年病人隨機分為觀察組(采用健康教育)和實驗組(采用健康教育和穴位按摩),比較兩組顯效情況。
結果:觀察組有效率為47.37%,實驗組為80.95%。兩組預防便秘有效率比較P<0.01。
結論:穴位按摩對預防老年臥床病人便秘有顯著療效。
關鍵詞:老年臥床病人便秘穴位按摩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10-01
便秘是臨床常見的復雜癥狀,主要是指排便次數減少、糞便量減少、糞便干結、排便費力等。便秘是骨科臥床病人最常見的并發癥,發生率一般在50—70%1。骨科老年臥床病人由于胃腸功能降低,食欲下降及臥床、疼痛等原因,便秘的發生率>80%。便秘的發生使病人舒適度降低,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我科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對臥床老年病人采用穴位按摩預防便秘的發生,經臨床觀察取得較好療效?,F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選取大于60歲,需臥床治療的患者160例,排除截癱、伴隨內臟損傷、嚴重心肺疾病及出血性疾病者。按照隨機原則,利用隨機數字表分組。實驗組84例,男36例,女48例,年齡60-91歲,平均年齡76.2歲。其中股骨頸骨折26例、股骨粗隆骨折22例、胸腰椎骨折15例、髕骨骨折14例、脛腓骨骨折7例。觀察組76例,男39例,女37例,年齡60-89歲,平均年齡77歲。其中股骨頸骨折25例、股骨粗隆骨折24例、胸腰椎骨折12例、髕骨骨折11例、脛腓骨骨折4例。兩組在年齡、性別、數量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兩組均采用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包括:心理護理、飲食指導、排便訓練。
1.2.2實驗組在采用健康教育的基礎上給予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方法:①病人餐后2小時,排小便,取仰臥位,雙膝屈曲,腹部放松。②取穴位,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天樞:位于人體中腹部,肚臍兩側2寸處。關元:在腹正中,肚臍下3寸。足三里穴位于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③按摩方法:操作者先用拇指輕柔穴位,再點壓穴位,每個穴位按摩2-3分鐘。然后用右手手掌平放于腹壁,沿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方向反復按摩,每日2次,每次20分鐘左右。從入院當日開始實施。
1.3觀察指標。療效判定:病人入院24小時內能自主排便為顯效;72小時內能自主排便為有效;72小時仍有腹脹、有便意但不能自行排便,需要應用緩瀉劑或開塞露等通便措施者為無效。顯效加有效視為總有效2。
2結果
3討論
便秘是糞便在腸腔內停滯過久,水分被吸收,排便次數減少,糞便堅硬,排便困難。便秘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癥狀群,可以由疾病引起,也可以導致疾病。由于老年病人胃腸功能降低,腸蠕動減慢,口齒不利,食欲下降,飲食結構差,攝入水分和粗纖維較少,導致腸內容物不足以刺激正常腸蠕動;再加上創傷因素導致排便習慣及姿勢發生改變,有意識控制便意,使直腸失去對糞便壓力刺激的敏感性,糞便在大腸內停留時間長,均造成排便困難,出現便秘,因此便秘是骨科最常見的并發癥。便秘常導致患者身體不適,使疾病加重,生活質量下降,嚴重者可導致腦血管意外、心肌梗塞等而危及生命。因此骨科臥床老年病人便秘的預防非常重要。
健康教育對便秘預防是最基本的措施,首先護士要關心、安慰患者,向患者講解有關便秘的相關知識,解釋便秘對身體和疾病的不良影響及用力排便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使患者能正確對待,積極配合。另外制訂合理的飲食計劃,增加脂肪、高纖維素食物和水的攝入,有助于預防便秘發生。高纖維素飲食可使大便維持一定體積并成形,食物纖維攝取量為每日20g,鼓勵患者多飲水,保證每日攝水量在1-3升,睡前喝一杯蜂蜜水或清晨空腹飲淡鹽開水。忌食濃茶、咖啡、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少吃葷腥重味的食物3。其次要訓練患者習慣床上使用便器,提供隱蔽的排便環境,每日早餐后協助排便,用手指刺激肛門,建立排便反射,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穴位按摩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的保健按摩;以經絡穴位按摩為主,其手法滲透力強,可以放松肌肉、解除疲勞、調節人體機能,具有提高人體免疫能力、疏通經絡、平衡陰陽、延年益壽之功效。本次實驗通過選取中脘、關元、天樞、足三里等穴位按摩,使胃腸道經絡疏通、氣血通達、陰陽平衡、氣機順暢以達到預防便秘之功效。天樞穴屬足陽明胃經,為大腸之募穴,疏調大腸腑氣,腑氣通則傳導功能恢復正常,故為治療便秘、腸脹等大腸疾患的主穴;中脘穴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治消化系統疾病,如腹脹、腹痛、便秘;關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調節內分泌,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之合穴,具有調理脾胃、疏通經絡、解痙止痛之效,并有強壯作用,尤適宜氣血虧虛所致之便秘。穴位按摩操作時應注意:點壓穴位時局部出現酸脹感覺為宜;為老年病人按摩時力度適中,用力要均勻、柔和、持久,避免力度過大;操作過程中注意保護病人并隨時觀察病人對手法反應,如有不適,應及時調整手法或停止按摩,以防發生意外;操作前應修剪指甲,以防損傷患者皮膚;各種出血性疾病、皮膚破損及疤痕等部位禁止按摩。
穴位按摩采用“未病先防,治病求本”的原則辨證調護,穴位按摩與健康教育相結合,方法簡便,易于操作,內外兼治,避免了因濫用瀉藥造成藥物依賴,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陽瀉偉,殷呂,李健.飲食教育預防骨科術后病人便秘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121
[2]黃李紅,葉贊.穴位按摩預防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病人便秘的效果觀察[J].中國健康月刊,2011(10):62-63
[3]王海霞.老年護理[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