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控制手足口病醫院內傳播的有效方法,防止手足口病醫院內傳播。
方法:普及員工及患兒家屬的防控知識,集中診治患兒,制定專門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消毒方法,加強環境、診療器械和患兒的消毒隔離管理等措施。
結果:手足口病流行期未發生一例醫院內傳播。
結論:健康教育集中診治、個性化的消毒隔離制度、規范有效的消毒隔離措施等多環節聯動能有效控制手足口病醫院內傳播。
關鍵詞:手足口病醫院內傳播控制
【中圖分類號】R7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15-0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是由腸道病毒引起,臨床上以發熱和手、足、口等部位出現皮疹、潰瘍等表現為主,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致命性并發癥1。2008年安微及全國很多省市出現了較大規模流行,并造成數十例病例死亡的嚴重后果,衛生部2008年5月2日決定,將手足口病列入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丙類傳染病進行管理。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包括腸道病毒71型(EV71)和A組柯薩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腸道病毒傳染性強,易引起暴發或流行2。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08年共接診手足口病243例,其中4—7月接診手足口病人數為199例,因病情較重收治住院13例。針對手足口病流行趨勢和病原學特征,為防止手足口病在醫院內傳播,我院就接診患兒各環節,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滿意效果。具體做法報告如下:
1措施與方法
1.1加強手足口病防控控知識的全員培訓。在全院開展了手足口病相關知識宣傳和培訓,提高全員防控意識和防控行為。對重點部門重點人群如兒科、急診科、皮膚科醫務人員、門診導診護士及衛生保潔員等進行了專門的手足口病防控消毒隔離知識的培訓和考核,要求人人過關。
1.2規范診療流程。嚴格預檢分診制度,集中收治患兒針對初期兒科門診和皮膚科門診都接診手足口病病人的情況,院領導立即進行協調溝通,將門診接診手足口病統一歸口兒科門診,設預檢分診護士和分診臺、專門診室、候診區、輸液區,每一診室每次只能接診一名患兒。在兒科住院部設立專門收治手足口病病人的隔離病室,重癥患兒送指定醫院,通過集中診治,控制手足口病的醫院內傳播。
1.3建立專門的消毒隔離制度,規范消毒隔離措施。根據手足口病病原學和流行病學特征,制定了本院《手足口病流行期間門急診及隔離病室消毒隔離制度》,從診療環境、診療用品、醫務人員防護、手衛生、患兒用品、患兒排泄物和分泌物、床單位等方面的消毒進行規范,每次消毒情況要求登記簽名,并由專人負責監督實施。
1.4配備并完善手消毒隔離設施。完善門診各診室洗手和手消毒設施,為保證門診醫生每接診一個病人進行衛生洗手,在每個診桌旁配備符合衛生部要求的對手足口病原菌敏感的手消毒用品,提高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
1.5診療器械和環境的有效清潔和消毒。根據手足口病的傳播途經和病原菌的理化特性,及時制定有針對性的消毒方案,對患兒就診和候診區及專門的隔離病室每天用紫外線燈進行終末消毒,每次不少于1小時,每天3次,并新安裝空氣消毒機隨時動態消毒。地面每天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劑拖擦三次,物體表面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擦試四次,隨臟隨時清潔消毒。非一次性的診療用品一用一消毒,體溫計使用后即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消毒。聽診器、血壓計等物品,每次使用后即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消毒。病人使用過的病床及桌椅等設施和物品必須經含氯消毒劑終末消毒后才能繼續使用。在患兒就診區、候診區及專門的隔離病室配備裝有含氯消毒劑的消毒溶器,對患兒的嘔吐物和排泄物進行消毒處理。
1.6加強患兒家屬的健康宣教和衛生行為管理,提高患兒家屬消毒隔離意識和消毒隔離行為導診護士通過發放宣傳資料和現場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對就診患兒家屬進行手足口病防控知識宣教,指導患兒及患兒家屬正確洗手、物品環境的消毒方法及嘔吐物和排泄物的正確處理,對每一位來院就診患兒,在病例本上張貼手足口病防控健康教育處方,并要求家長閱讀并簽字,幫助患兒家屬有效的做好患兒就診過程中的消毒隔離管理,盡可能減少對就診環境的污染。
1.7加強督導,保證消毒隔離制度有效落實。建立手足口病流行期間各項消毒措施登記本,隨時檢查落實。每天對醫務人員手衛生和聽診器的消毒狀況及各種物品和環境的消毒情況進行督查,保證各項消毒措施落實到位。
2結果
手足口病在我市暴發流行期間,通過普及防控知識、集中診治、加強患兒消毒隔離管理、制定落實消毒隔離措施等多環節聯動,我院無一例院內傳播的手足口病例。
3討論
3.1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此病流行的報道,我國于1981年上海首次報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東、湖北、青海和廣東等10幾個省份均有本病報道。此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多見,冬季的發病較為少見2。該病流行期間,可發生幼兒園和托兒所集體感染和家庭聚集發病現象。腸道病毒傳染性強、隱性感染比例大、傳播途徑復雜、傳播速度快,在短時間內可造成較大范圍的流行,疫情控制難度大3。因此,醫院在接診手足口病時,如何防止病例在醫院內傳播,控制疫情,是醫院感染管理的重要課題。我院在該病流行期間,根據本院實際,將門診接診手足口病病人歸入兒科門診,設專門診室、候診區、輸液區,配備專門導診護士,設立專門收治手足口病病人的隔離病室,進行集中診治。結果表明,集中診治,規范管理,是防止手足口病在醫院內擴散控制疫情的首要環節。
3.2人是腸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均為本病的傳染源。腸道病毒主要經糞-口和/或呼吸道飛沫傳播,亦可經接觸病人皮膚、粘膜泡疹液而感染,病人糞便、皰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內衣以及醫療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傳播3。因此,建立消毒隔離制度,采取有針對性的消毒隔離措施,做好環境、診療用品、患兒的排泄物、嘔吐物的消毒及患兒就診過程中的消毒隔離管理是切斷手足口病傳播途經,控制手足病流行的重要環節。
3.3腸道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對乙醚、去氯膽酸鹽等不敏感,75%酒精和5%來蘇亦不能將其滅活,但對紫外線及干燥敏感。各種氧化劑(高錳酸鉀、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滅活病毒1。根據該病病原菌的理化特性和對消毒因子的敏感性,選擇理想的消毒劑和消毒方法是保證消毒效果的關鍵,我們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間,選用了對該病病原菌敏感的紫外線和含氯消毒劑用做環境、醫務人員手、物表、診療用品、排泌物、嘔吐物消毒,取得滿意效果。有效的消毒方法是防止手足口病醫院內傳播的關健環節。
總之,根據手足口病病原菌的理化特性和摶播途經,普及防控知識、集中診治患兒、制定個性化的消毒隔離制度、采取有效的消毒方法、做好就診環境、診療器械、患兒及直接接觸者的消毒隔離管理,能有效控制手足口病醫院內傳播。
參考文獻
[1]鄧莉,張艷玲.手足口病的流行與防治[J].北京醫學,2008,30(6):354
[2]衛生部.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
[3]呂曉菊.手足口病防治進展[J].華西醫學,2008,23(3):63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