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心肌肌鈣蛋白Ⅰ(cTnⅠ)在早期診斷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臨床價值。
方法:選取我院2008年6月~2011年12月120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將其設定為研究組,和隨機選取的體檢健康者120進行對照,觀察AMI患者和正常體檢人員的血清cTnⅠ、CK-MB數值的變化。
結果:研究組cTnⅠ、CK-MB數值在發病早期升高,中期時候達到高峰值,在晚期會有一定的下降。數據顯示研究組在發病之后的這3個時間段里面都要比對照組高,而且cTnⅠ比CK-MB的升高倍數還要高,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cTnⅠ具有高敏感性以及特異性,在對早期診斷急性心肌梗死(AMI)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心肌肌鈣蛋白Ⅰ(cTnⅠ)急性心肌梗死(AMI)CK-MB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16-01
本文探討了我院AMI患者,并進行cTnⅠ和CK-MB比較,說明了cTnⅠ的臨床價值,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8年6月~2011年12月120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性7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齡在42~79歲,平均年齡為63.8歲,將其設定為研究組,隨機選取的體檢健康者120進行對照,設定為健康組,其中男性73例,女性患者為47例,平均年齡為61.8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方面都不具備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收集研究組的患者在發病之后不同時期的樣本,發病早期(12小時內)中期(3~5天)、晚期(8~12天)三個時期,分別在靜脈進行采血。同一個時間段,對健康組的人進行采血,采血樣本在采集之后,必須馬上進行血清分離,并做有關的測定。觀察并記錄AMI患者和健康組人員的血清cTnⅠ、CK-MB的動態變化數值。
1.3統計學方法。cTnⅠ和CK-MB的值都使用均數±標準差來表示,使用t進行檢驗,P<0.05表示具有差異的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由下面三個表中的數據結果可以發現,cTnⅠ相對于CK-MB來講,指標更具有靈敏性,更容易被檢測到。
3討論
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診斷對于患者來講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可以是患者得到及時地治療。運用什么方法進行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診斷,并能夠在早期及時地預測使之避免惡化發展,而且運用有效地方法來治療,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效率。在AMI發病早期能夠快速診斷,胸部疼痛癥狀和心電檢測圖是傳統的診療手段,但是其特異性和敏感性都很差。近年生化指標CK-MB是使用最多檢測指標,雖然檢測的敏感性有了提高,但是仍然有很多的缺陷,比如沒有辦法檢測微動脈血栓以及心肌壞死情況。在出現早期心肌梗死的時候,有冠狀動脈出現閉塞的時候,該處心內膜的下面就會發生心肌迅速缺血的現象,細胞里面的K+離子就會外逸,從而使得該部位心肌損傷的波段抬高,形態圖有很多的變化。
一直以來,血清酶被確定為檢測AMI的要素之一,其中CK-MB奉為是金標準,但是隨著醫學的進步發展,發現cTnⅠ相對來說更加具有特異性和靈敏度,并成為現在判斷心肌細胞受到損傷的重要指標,在心肌組織細胞的表達中,有著較高的特異性。如果心肌出現缺血壞死cTnⅠ會進入到血液中,如果心肌的缺血損傷越嚴重,釋放到血液當中的cTnⅠ就會變得越多。在心肌受到損傷的時候,cTnⅠ出現的時間比較早而且其持續時間也較長,心肌酶反而出現的時間比較晚,持續時間很短,不容易被檢測,cTnⅠ檢測方法的出現有效的彌補了診斷中的不足。cTnⅠ是在心肌中存在的,成為心臟具有特異性的抗原物質,在出現AMI的時候,就會有損傷心肌細胞的現象,cTnⅠ濃度會隨之上升10~50倍,還有可能會達到上百倍,持續時間2~3周,但是在使用CK-MB測試的時候,其僅僅能上升2~20倍,而且只能連續幾天出現。
通過本文的研究數據進行比較,研究組和健康組的cTnⅠ和CK-MB血清值的變化可以發現,相對于CK-MB來看,cTnⅠ能夠更好的診斷急性心肌梗死,更具備高度的靈敏性和特異性,而且具備特別的心肌特異能力,在心肌細胞受到損傷之后能夠更快的進入到血液,具有高濃度而且其持續性長,根據這些特點,就可以知道在早期診斷急性心肌梗死(AMI)中,對于病情的監測更可靠更及時,對于疾病的發展治療有著更多的價值,有利于進行及時的判斷和預后,并進行相關的有溶栓治療,具備較大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顏宇波.心肌肌鈣蛋白Ⅰ對急性心肌梗死診斷的臨床意義探討[J].臨床研究.2010(3)
[2]侯奕楠,趙凱軍,齊海燕,郭莉莉,葛冠男.心肌肌鈣蛋白I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診斷中的價值[J].現代中醫學結合雜志.2012(7)
[3]陳君,徐崇利,張郁青.心肌肌鈣蛋白I對急性心肌梗死診斷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工程.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