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靜脈輸液護理進展
【中圖分類號】R-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26-01
靜脈輸液是利用液體靜壓的作用原理,將一定量的無菌溶液(藥液)或血液直接滴入靜脈的方法,是臨床搶救和治療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為使病人獲得安全有效地治療,促進病人早日康復,促進舒適,國內護理學者對靜脈輸液的途徑、中心靜脈導管輸液的優勢、淺靜脈留置針的使用、靜脈輸液操作新技巧等方面進行了多項研究,筆者對此綜述如下。
1靜脈輸液途徑的增多
1.1靜脈輸液材質的更新。1957年使用頭皮靜脈針,1964年B-D公司用生物原材料制成套管針,在靜脈內留置。我國在1971年也開始應用靜脈內高價營養,1972年國內制成硅橡膠導管,采用靜脈導管水射置管法。目前淺靜脈和深靜脈插管的技術已為護士掌握,解決了危重患者穿刺難,反復穿刺的痛苦。
1.2靜脈輸液部位選擇的增多。從最初的皮下輸液、周圍靜脈輸液到頸內外靜脈置管、鎖骨下靜脈置管、股靜脈置管,部位不斷的增多,對護理人員操作技能的要求也不斷的提高。
2中心靜脈導管的輸液優勢
目前臨床上應用2種中心靜脈導管術:傳統中心靜脈置管(CVC)和經外周靜脈至中心靜脈置管(PICC),兩者各有優勢。
2.1CVC是指各種靜脈導管插入后,其尖端達到上、下腔靜脈與右心房交匯處,在臨床上主要用于經由靜脈的治療、血流動力學監測及標本的采集等。CVC具有置管時間短、流速快的優點。
2.2PICC具有操作簡單、危險性小、留置時間長的優點,更適合用于穩定狀態輸液。
3淺靜脈留置針的使用
3.1靜脈留置針的概況。靜脈留置針是一項新的護理技術操作,已逐步取代了傳統的鋼針。
3.2靜脈留置針在國內外的使用情況。早在37年前歐美國家已普及使用,17年前亞洲一些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也已取代頭皮針,它的使用率為95.7%。國內大陸地區中小城市普遍使用的仍是頭皮鋼針,但靜脈留置針的使用率在不斷上升。
4靜脈輸液操作新技巧
4.1穿刺方法的改良。傳統靜脈穿刺法為斜刺法,具有一次穿刺成功率低、疼痛明顯、留置時間短等缺點。下面介紹幾種靜脈穿刺的改良方法:①針頭斜面向上直刺法:采用右手持頭皮針柄,使針尖斜面與血管縱軸平行,針頭與皮膚成40°~60°,利用腕部力量,以輕快地動作在靜脈上方快速穿過皮膚直刺血管,針頭進入血管后見回血或感覺有突破感后,迅速將針柄放平,再沿血管進針少許。②針頭斜面向左靜脈直刺法:采用針尖斜面向左靜脈直刺法,即右手拇指、食指分別持針柄上下兩面,針柄與皮膚垂直,針尖斜面向左進針,針體與皮膚角度為30°~45°,見回血后,立即壓低針柄將針頭沿靜脈進針少許。③增大角度進針法:采用右手持靜脈穿刺針頭在血管上方或側面與皮膚成60°快速進針,穿過皮膚再呈約20°沿血管方向送入,見回血后將針頭沿血管進針少許。④手背自然放松進針法:患者不需握拳,操作者左手緊握患者的四指或五指,使之向手心方向彎曲成弧形,然后右手持針,針尖斜面向上,針頭與皮膚呈45°左右,向心方向,在血管的上方直接刺入靜脈,見回血沿靜脈走向向前推進少許。⑤逆向穿刺法:老年及長期輸液患者因長期輸液導致靜脈受損,導致穿刺困難,采用逆行穿刺法進行靜脈穿刺。
4.2進針長度的選擇。有關穿刺針進入血管的長度無明確要求,一般越短越好,但以固定方便牢靠,不損傷血管壁為宜。
4.3淺靜脈留置針的穿刺新技巧。
4.3.1新操作方法。在臨床中背隆掌空杯狀手法和握指法更有利于靜脈穿刺的成功。
4.3.2妥善固定套管針。透明膜小心貼好,為防止卷邊,可在其周圍適當貼置醫用膠布,不可纏繞過緊,以避免造成回血不暢給病人帶來不適,甚至醫源性損害。
4.3.3封管方法。正確封管是留置成功的關鍵。
肝素為一種酸性粘多糖,是臨床常用的抗凝劑,在體內外應用時均具有強抗凝作用。方法得當,可延長置管時間,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4.4拔針方法及按壓時間。大多數患者輸液完畢多急于離開,按壓時間常不足,導致皮下瘀青。下面列舉幾種拔針及按壓方法。
4.4.1豎壓法。即輸液完畢后,護士左手將進針部位的皮膚向下繃緊,右手迅速拔出針頭,并立即用消毒棉簽在與穿刺血管平行方向按壓穿刺點分別為3min和5min。
4.4.2橫壓法。即患者靜脈輸液拔針時消毒棉簽在與血管垂直方向按壓皮膚針眼3min和5min。
4.4.3改良后新的拔針按壓法。即患者輸液完畢,護士不關閉輸液調節器開關,先揭下除覆蓋針頭之外的所有輸液貼,然后囑患者用對側食指、中指、無名指并攏橫向輕輕置于覆蓋針頭的輸液貼上方,此時不要用力按壓,接著護士右手捏住針柄,順著血管縱軸平行方向緩慢向外拔針,當針頭即將拔出血管壁時,則快速拔出體外立即反折針頭軟管,以防止液體漏出,當針頭退出表皮的同時,囑患者將置于皮膚針眼處上方的食指、中指、無名指迅速向下按壓,按壓力度均勻和適中,按壓時間≥5min,在按壓同時輸液側上肢舉高。
4.4.4無創拔針法。即揭開固定針頭的輸液貼(保留帶小紗塊一條),用左手食指在針尖的上方約2cm處繃緊病人手背皮膚,拇指虛按輸液貼的小紗塊,右手反折輸液管并持針柄,將針柄抬高10°~15°,快速拔針立即用左手拇指沿血管縱向按壓。
4.4.5緩慢拔針法。即護士用左手指尖上方2cm繃緊皮膚,右手持針柄抬高10°~15°,緩慢(1~2s)拔針。拔針后用無菌敷貼覆蓋針眼處,并用左手或指導患者用輸液對側手的大魚際按壓針眼及上方皮膚,中等用力,持續按壓5min左右。
綜上所述,靜脈輸液技術在臨床應用半個多世紀以來,輸液方法已發展為多途徑、多部位、快速度、長留置的趨勢,如何做到安全、有效、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減輕病人痛苦,避免對血管機械性、化學性損傷,使輸液技術向快捷性、準確性、安全性發展,還需要在臨床護理實踐中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李小萍.《基礎護理學》
[2]王春花.“安全留置針的探索與實踐”《實用護理雜志》,2005
[3]葉彥,陳麗明.“PICC與CVC在普外科患者中的應用比較”《護士進修雜志》,2009
[4]于瑞花,蘭勝才.“行靜脈輸液時不同進針長度對血管壁影響的對比研究”《國際護理學雜志》,2009
[5]陳鳳華,梁鏑敏.“靜脈輸液拔針后不同按壓方法及時間的研究”《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