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強刺激推拿結合浮針治療岡上肌腱炎的臨床療效。
方法:將85例岡上肌腱炎病例隨機分為強刺激推拿結合浮針治療組和傳統針灸推拿組。強刺激推拿結合浮針組運用宣蟄人強刺激推拿手法對岡上肌特定部位軟組織損害壓痛點進行強刺激推拿,強刺激后對痛點進行浮針掃散治療;傳統推拿針灸組運用傳統手法對肩周主要穴位針刺后進行傳統推拿治療。兩組均治療2個療程后作比較。
結果:強刺激推拿結合浮針組總好轉率95.6%,傳統針灸推拿組總好轉率87.5%%,兩組總好轉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
結論:強刺激推拿結合浮針療法治療岡上肌腱炎有較好的療效。
關鍵詞:岡上肌腱炎強刺激推拿浮針
【中圖分類號】R22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27-01
岡上肌腱炎是當今骨科和康復科臨床軟組織損傷的常見病癥,好發于中年以上的體力勞動者、家庭婦女、青年運動員。大多數病例先有該肌腱的退行性變,遇較輕的損傷而產生創傷性炎癥。對于岡上肌腱炎的患者,大多都可以通過非手術療法得以治愈。我們自2009年7月~2011年7月間,采用強刺激推拿結合浮針治療岡上肌腱炎,療效明顯,結果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觀察患者85例均為門診病例,隨機分為強刺激推拿結合浮針治療組(治療組)和傳統針灸推拿組(對照組)。治療組45例,其中男20例,女25例;年齡25~65;平均40歲,病程最短3天,最長1年,平均1個月;對照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齡35~65歲,平均年齡43歲;病程最短5天,最長2年,平均2個月。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學標準。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進行診斷:①多由肩部外傷、勞損或感受風寒濕邪所致。②好發于中老年人,多數呈緩慢發病。③肩部外側漸進性疼痛,活動受限。④肱骨大結節處或肩峰下有明顯壓痛,肩關節外展60°~120°出現“疼痛”。部分病例有岡上肌肌腱鈣化存在,應攝X片明確診斷。
1.3排除標準。①嚴重岡上肌腱炎出現肌力明顯下降具有手術指針者。②急性損傷而引起肌腱斷裂者。③肩鎖關節錯逢。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或肝腎疾病危及生命,以及意識不清者。⑤婦女妊娠期。⑥有肩周炎但岡上肌腱炎不明顯者。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采用強刺激推拿結合浮針療法治療。第一步:患者取坐位選取肱骨大結節上端壓痛點(岡上肌肌腱炎的發病部位)和岡上窩壓痛點(岡上肌起點損傷部位),一般只有2~3個壓痛點,醫生用右手拇指指腹對壓痛點深層肌肉進行強刺激的滑動按壓,每個痛點按壓2分鐘,直到各個痛點較刺激推拿前有所減輕為止。第二步:用碘伏對各個壓痛點打上標記,再用消毒酒精對痛點局部體表皮膚進行消毒,右手持浮針針柄,針尖直對痛點,進針部位不能距離痛點太遠,一般在10厘米之內,隨體表肌肉解剖走向斜皮膚夾角15°~25°進針,快速破皮進針后手持針柄進行皮下掃散,每個進針點掃撒2分鐘,頻率為每分鐘200次,同時令患者活動肩關節,直到治療結束。
2.2對照組。采用傳統針灸推拿治療。第一步:患者取坐位,取阿是穴、肩井、肩髃、肩貞、肩前進行毫針針刺,留針30分鐘。第二步:先用柔法對肩關節周圍的肌肉進行放松,同時,配合肩關節的外展、內收、內旋活動,反復3遍。讓后對肩井、肩髃、肩貞、肩前進行按揉彈撥,達到解痙止、痛分解粘連的目的,最后用搓揉和抖法進行放松結束治療。
2.3統計學處理。組間療效比較采用X2檢驗,α=0.05。
3療效觀察
3.1療效標準。使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岡上肌腱炎的療效標準,具體如下。治愈:肩部疼痛及壓痛消失,肩關節功能恢復。好轉:肩部疼痛減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
3.2治療結果(見表1)。
經強刺激推拿結合浮針組好轉率95.6%,傳統針灸推拿組好轉率87.5%,經統計學處理,P<0.05,差異有顯著性意義,說明強刺激推拿結合浮針組療效優于傳統針灸推拿組。
4討論
岡上肌腱炎又名岡上肌腱綜合征、外展綜合征。是指勞損和輕微外傷后逐漸引起的肌腱退行性改變,好發于中青年,起病緩慢、常因輕微外傷史或受涼史,或單一姿勢的工作、勞動而誘發。臨床上以肩部疼痛,肩關節運動障礙為主要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在《宣蟄人軟組織外科學》中有強刺激推拿手法的治療手段,主要針對肌肉軟組織慢性勞損所產生的無菌性炎癥,壓痛點強刺激推拿是把以經絡穴位為基礎的傳統中醫按摩和現代疼痛醫學新學科—軟組織外科學相結合,強調以按摩肌肉等軟組織骨骼附著處—病灶壓痛點為特點的按摩新技術,以緩解肌痙攣,促進血液循環和加強新陳代謝的作用2。對岡上肌易化點進行強刺激,促進岡上肌病變處軟組織肌張力的松弛,再用浮針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圍皮下淺筋膜進行掃散等針刺活動,進一步排除體液疼痛因素以及與疼痛有關的炎性物質。
本病治療的機理從傳統中醫理論上看,主要運用皮部理論。《素問·皮部論》云:“凡十二經脈者,皮之部也”,十二皮部是十二筋脈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之所在,浮針通過刺激皮部,促使氣血通行,達到“痛則不通3”。通過強刺激推拿結合浮針療法治療岡上肌腱炎以起到解除筋結點的緊張狀態,從而恢復經筋系統的平衡狀態。該療法以經筋皮部理論為依據,具有方法簡便、安全、費用低、療效高的特點,值得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92
[2]宣蟄人.軟組織外科學.文匪出版社,2009:297
[3]張亞平.浮針,一種全新的針刺鎮痛療法.針灸臨床雜志,1998,14(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