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針刺臀痛穴配合龍氏正骨推拿復位手法治療骶髂關節錯縫癥的臨床療效。
方法:采用單盲、隨機、對照研究方法,將合格受試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各41例。其中治療組采用針刺臀痛穴配合龍氏正骨推拿復位手法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針刺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功能狀態評分、起效時間、療程及中、遠期療效等多維效應指標,評價療效。
結果: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同時兩組比較,治療組起效更快,療程更短并且中、遠期療效更好。
結論:針刺臀痛穴為主配合推拿手法治療骶髂關節錯縫癥,簡單方便,療效顯著。
關鍵詞:骶髂關節錯縫癥針刺臀痛穴龍氏正骨推拿療效
【中圖分類號】R22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28-02
骶髂關節錯縫癥,系指髂骨與骶骨的耳狀關節面所構成的關節,因外力而造成的微小移動,不能自行復位且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礙的疾病。又稱骶髂關節半脫位,骶髂關節紊亂綜合征,骨盆旋移綜合征,屬傳統醫學“痹癥”、“腰胯痛”的范疇,國際疼痛研究協會研究發現有10%~26.6%的患者的下腰痛是由于骶髂關節功能的紊亂而引起的1,對骶髂關節錯縫癥的研究及治療以逐漸引起醫生的重視。近年來,我院推拿科對骶髂關節錯縫癥的各種治療方式有較深入的研究,尤其包括運用平衡針和龍氏正骨推拿復位手法這兩種方法。筆者通過對此方法治療骶髂關節錯縫癥的回顧性分析,探討該法的療效及其治療機制。
1臨床資料
制定觀察兩組治療前后LBOS腰痛療效評分系統2,以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推拿科住院的患者作為病例來源,嚴格按照納入標準選擇了82例骶髂關節錯縫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各41例。其中治療組病變。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功能狀態評分方面經統計學分析,差異均無顯著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見表1)。
2研究方法
2.1診斷標準。采用中華中醫藥學會2009年發布的《脊柱常見病整脊診療指南》中骶髂關節錯縫癥的診斷標準。
2.2研究方法。
2.2.1治療組。采用針刺臀痛穴為主配合推拿手法治療:
(1)針刺取穴。參照王文遠平衡針之臀痛穴(位于腋后紋頭與臑會連線的中點)操作方法:針刺臀痛穴時,患者取側臥位,用蘇州醫療器械廠生產的華佗牌3寸毫針,常規75%酒精局部消毒,采用單手快速進針法進針,向腋窩方向呈45°斜刺4~5cm,行提插捻轉法使之得氣,以出現局部酸麻脹感或針感向肘、腕關節放射為度,若針感未現則用滯針手法,不留針。針刺治療1次/天,7次為1療程。
(2)推拿手法治療。①患者先取俯臥位,術者立于其側。參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推拿學》3,以法、按揉法、點法、彈撥法等傳統關節粘連松解術操作于腰骶部及骶髂關節、臀部,時間約10min,以產生酸脹感為度,以解除腰骶部、臀部肌肉痙攣;②施行骶髂關節錯縫的正骨推拿手法4:包括側臥牽抖沖壓法、屈髖屈膝旋轉按壓法和俯臥牽抖沖壓法等手法。如糾正骶椎關節側擺錯位的“長短腳”應用側臥牽抖沖壓法,糾正旋轉式錯位應用屈髖屈膝旋轉按壓法,糾正“點頭、仰頭”式錯位應用俯臥牽抖沖壓法。手法舉例:
(3)側臥牽抖沖壓法。如右下肢為外旋腳(陽腳)又屬長腳者,患者先取左側臥位,術者立其背側,用右肘前臂部按其右臀髂脊部,發力時促使髂骨旋前,左手按在其右髂脊上方,發力時促使髂骨下移,另一助手雙手抱握其右踝上部,兩者同時用力完成,使髂骨既向前旋又向下。
(4)屈髖屈膝旋轉按壓法。針對內旋腳(陰腳),一手握緊陰腳踝部,另手托扶膝部,將此下肢做屈髖屈膝的旋轉動作,陰腳旋髖由內向外,重復2~3下,術畢將陰腳大腿向外上方用力按壓2~3下,隨即將其大腿向下牽抖1~3下。
(5)俯臥牽抖沖壓法。腰骶關節向前滑脫,骶骨“點頭”式錯位(傾位式錯位)者,術者雙手交叉分別按于3~4骶椎和2~4腰椎間做雙向分壓法,腰骶關節向后錯位,骶骨“仰頭”(仰位式錯位)者,術者雙手重迭按于后突隆起處,術者重壓同時,助手牽抖雙腳。手法治療1次/天,7次為1療程。
2.2.2對照組。采用傳統針刺治療:①針刺取穴:大腸俞、八髎、環跳、居髎、委中、天應穴等。②辨證配穴:氣滯血瘀型加膈俞、血海、太沖等;肝腎虧虛型加肝俞、腎俞、命門、太溪等。取臥位,用1.5寸或3寸毫針,根據患者肥瘦不同,在得氣的基礎上,采用捻轉法平補平瀉,每10min行針1次,留針20min,針刺治療1次/天,7次為1療程。兩組均連續治療兩個療程后觀察療效(若未到兩個療程即臨床痊愈,則觀察期為實際結束時點)。
2.2.3療效觀察。
2.2.3.1臨床療效判定。參照LBOS腰痛療效評分系統2,根據兩組患者“腰痛療效評分系統”中的患者功能狀態評分(全表總分75分,分值越低表明功能障礙越明顯),分級標準:優:66~75分,良:55~64分;可:30~49分;差:0~29分。治愈:腰骶痛消失,腰腿活動自如。好轉:腰骶痛減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體征無改善。
2.2.3.2起效時間及療程比較。觀察兩組患者的起效時間(即起效時的治療次數)、療程(即所有病例、痊愈病例平均治療次數)的不同。
2.2.3.3安全性分析。觀察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有無暈針、感染、出血、針刺后遺感,有無腰骶部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加重等不良反應。
2.2.4統計學分析。觀察數據中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偏差(X±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或構成(比)表示。計量數據組間比較應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應用配對樣本t檢驗,等級數據療效比較采用Ridit檢驗。以上資料分析均借助SPSS11.5統計軟件包完成。
3結果
3.1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經秩和檢驗,治療后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治療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
3.2起效時間及療程比較。兩組患者治療起效時間及所有病例、痊愈病例平均治療次數比較見表3,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起效時間、平均治療次數及痊愈病例平均治療次數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提示治療組較對照組起效更快,療程更短(見表3)。
3.3安全性評價。治療組在治療過程中癥狀改善明顯,而且未出現暈針、感染、出血等不良反應,而對照組中有3例出現腰骶部疼痛、下肢麻痛加重等不良反應。
4討論
平衡針灸學是在繼承傳統醫學的基礎上,吸收現代科學理論而發展起來的一門現代針灸學,由北京軍區總醫院全軍平衡針灸治療培訓中心王文遠主任醫師成功創立。筆者也對此針法進行應用并開展研究。比較傳統針灸穴位功能研究多歸于穴位解剖結構的特點,平衡針灸法更注重于通過直接針刺相應的神經或神經叢來取得療效,針刺神經的信息通過人體信息高速公路反饋到大腦高級中樞,進而完成對機體各系統的調控支配作用5。平衡針區別于傳統針灸的最顯著的特點是急性疼痛的即刻緩解效果,這與平衡針充分利用了神經系統作為人體最快的信息傳導高速公路來傳遞針刺信息有密切的關系,“臀痛穴”主要是直接刺激臂叢神經匯聚到頸髓5-8節段和胸髓第1節段。通過激發腦內鎮痛系統;誘發嗎啡受體、類嗎啡樣物質釋放;降低痛閾,提高閾值,緩解了激化反應的出現,一次性完成了“鎮痛效應—應激效應—免疫效應一內分泌效應”。針刺臀痛穴相對于傳統針刺在治療骶髂關節錯縫癥上的優勢主要包括:首先,即刻效應好。本研究表明針刺臀痛穴可緩解各種類型骶髂關節錯位導致的急性疼痛。其次,“下病上取,左病右取”,臀痛穴在腋后部,治療時不直接刺激患部,可減少患者進針時的痛苦。第三:安全、無副作用。平衡針從進針到出針速度快,針感快,不留針,方便迅速,不易發生暈針。
筆者運用傳統關節粘連松解術和龍氏正骨推拿復位手法,在解除腰骶部、臀部肌肉痙攣的基礎上,再應用正確的復位手法,整復錯動關節,改善了脊柱運動軸牽張拉力不平衡,結合平衡針刺,相得益彰。但因骶髂關節韌帶損傷需要修復過程,故在行針刺、手法治療之后囑患者不宜做腰及下肢的大幅度運動,尤其是上下樓梯,以免加重骶髂關節負荷而造成再次移位。筆者隨訪治療組患者1年無復發,健康狀況明顯改善,運用手法整復調整骶髂關節可鞏固針刺療效,減少復發,發揮良好的中、遠期效應。
參考文獻
[1]Murata Y,Takahashi K,Yamagata M,et,al.Ofigin and pathway of sensory nerve fibers to the ventral and dorsal sides of the sacroiliac joint in rats [J].J Orthop Res,2001,19(3):379~383
[2]Greenough C,Fraser R.Assesment of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low-back pain.Spine(Phila Pa 1976),1992,17(1):36-41
[3]范炳華.推拿學[J].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168-169
[4]龍層花.脊柱病因治療學[J].香港:商務印書館,2009:234-236
[5]王文遠,平衡針灸學最新理論研究[J],中國中醫藥遠程教育,2004年,1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