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2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29-01
癱瘓是點穴臨床常見的重要病癥,多因腦、脊髓或周圍神經病變,至其支配的肌肉隨意收縮力量的減退或喪失,出現運動障礙。臨床常見的癱瘓病癥,如中老年人的腦中風,嬰幼兒的腦性癱瘓和小兒麻痹癥,周圍性面癱,多發性神經炎,脊髓炎,外傷性截癱,各種神經損傷……,不少患者因屢治不愈,造成終生殘疾,身心十分痛苦,亦成了家庭和社會的包袱。
點穴療法由武術點穴演變而來,作為經穴推拿的主要流派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醫者根據患者的病情,在體表適當的穴位或刺激線上,用手施以點、按、掐、拍、叩、拿等手法,通過經絡的作用,使體內氣血暢通,達到防治疾病、強身健體的目的。林超雄教授從事點穴療法的臨床、教學工作40余載,治療癱瘓癥有良好的效果。現將其經驗介紹如下。
1刺激量要夠
點穴療法治療癱瘓癥,相對于其他疾病,所用的力量重、頻率快,刺激量大、得氣感強,效果才好。癱瘓癥臨床表現為肌肉隨意收縮力量的減退或喪失,出現運動障礙。用點擊法對癱瘓麻痹的肌肉、肌群重力點擊,可引起肌肉收縮。隨即沿肌肉收縮出現的隆起線(刺激線)進行點擊,有助于喚醒萎廢不用的肌肉,積極參與功能活動,促進癱瘓肢體功能康復。
2注重神經的刺激
癱瘓癥多因腦、脊髓或周圍神經病變而發病,對神經進行刺激在點穴療法治療癱瘓癥中尤其重要。如開筋法,用彈撥或提拿的手法作用于神經干,引起神經支配區域強烈的觸電感、竄麻感,沖動通過反射弧的傳入,促進麻痹受損的神經元恢復。又如點掐法,是治癱常用手法,醫者一手握患者腕或踝關節,一手以指甲掐壓患者指(趾)甲根和關節,此為神經末梢豐富之處,十指連心通腦,非常麻痛,常見患肢縮動,可促使患者主動運動。
3病灶局部取穴
癱瘓癥點穴除了針對神經干和神經末梢的刺激外,也通常在病灶局部取穴。如腦中風引起的偏癱,人迎穴換血法可改善腦部血液循環,頭部用較快頻率的五指點擊,可沿大骨縫叩擊,亦可選用頭針穴位用點壓點顫法,部分病人可有麻熱抽動感傳導到肢端。又如脊髓病變引起的截癱,選相應病變節段及臨近的華佗夾脊穴,用點撥點壓法反復刺激,部分患者反映有熱麻感傳導向肢端。
4全身整體調理
點穴療法的優勢在于對于全身30多個穴位的刺激,時間雖然只有幾分鐘,卻可以引起全身很大的反應。點穴常規治療套路,疏通經絡、調整臟腑、平衡陰陽、運行氣血。經點穴后,大多數患者反應食欲增進、睡眠改善,全身輕松舒適。林超雄教授認為,整體點穴調理可以增強體質,增強抗病能力和自愈能力,為癱瘓的康復打下良好的基礎。
5早期治療
癱瘓癥特別是腦、脊髓病變引起者,針灸、推拿、康復早期介入已成為醫學界的共識,一般認為只要患者意識清楚,生命體征平穩,病情不再進展,48小時即可進行。林超雄教授認為點穴介入時機可以更早,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其醫案記載數例發病早期接受點穴治療效果良好,最早一例為缺血性中風,當日即做點穴,一周內完全恢復,且二十多年的嚴重手足震顫亦消失了。
6醫患配合
師訓:“治病先治人,治人先治神,醫患兩相宜,難疾能回春。”為了取得治癱的更好效果,醫生應該將簡易的點穴方法教給病人及其家屬,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堅持自我點穴治療和功能鍛煉。對于癱瘓在床的病人,需要醫生和家屬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克服惰性,克服那種自以為不會動就不動的思想,讓病人學會用意念去動,用意志去戰勝心魔。對于功能鍛煉,要循序漸進,鍛煉時以上帶下,以健帶患,并注重主被動運動,凡能主動的要主動去做,主動比被動好。
林超雄教授認為,雖然癱瘓病癥難治,但并非不治之絕癥。隨著對癱瘓病癥認識的加深,治療方法不斷改進更新,癱瘓病癥治療的有效率、治愈率不斷提高,更多的癱瘓病人將會得到康復,重新走向社會。點穴療法治療癱瘓癥具有獨特療效,值得進一步進行研究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