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比折頂手法配合電針與傳統物理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差異。
方法:將115例患者隨機分為手法電針組(60例)、理療組(55例)。手法電針組采用腰椎折頂手法配合電針治療,間日一次。理療組采用超短波及神經肌電治療,每日一次。治療三周后分別評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并比較兩組療效。
結果:手法電針組有效率為91.67%(55/60);理療組有效率為72.7%(40/55)。手法電針組療效明顯優于理療組(P<0.05)。治療后兩組癥狀積分均明顯下降(P<0.01),且手法電針組的積分下降幅度大于理療組(P<0.05,P<0.01)。
結論:手法配合電針為主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明顯優于理療組。
關鍵詞:腰椎椎間盤手法電針超短波神經肌電
【中圖分類號】R22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30-02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以腰椎間盤退變或損傷后,發生位移影響到脊神經及神經根,引起以腰疼、神經循行部位酸、脹、麻、痛等一系列癥候群。筆者近年來采用折頂手法配合電針為主,治療腰椎間盤60例,并與物理治療55例進行對照,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15例均采集于2005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單位門診患者(見表1)。
1.2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癥狀診斷要求,并由CT或MRI檢查確診。
1.3排除標準。腰椎骨折、腰椎滑脫、腰椎結核、腰椎腫瘤、梨狀肌綜合癥。
2治療方法
2.1手法電針組。患者俯臥位,術者站其側,先從兩側華佗夾背穴自上而下連續點穴按壓,尋找背部壓痛點,肌肉痙攣結節并行彈撥松解手法,根據腰間盤突出的方向,實施定位旋轉側搬手法。然后術者單手托起患者雙腿,另一手輕度按壓腰骶部,行折頂手法。最后取華佗夾背穴兩對,膀胱經穴兩對,行針刺治療:深刺3-5cm,接上海產G6805-A電針,連續波留針20分鐘。以上治療間天一次,三周后評定療效,囑患者臥硬床休息。
2.2理療組。患者接受常規超短波和神經肌電治療,各20分鐘。兩項治療每日一次,三周后評定療效,囑患者臥硬床休息。
3療效觀察
3.1觀察指標。癥狀評分標準,參考日本骨科學會(JOA)制定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評分標準,具體如下例表2。
3.2療效評定標準。通過統計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計算改善率來評定療效。改善率=[(治療前分值-治療后分值)÷治療前分值]×100%,改善率≥40%為有效,改善率<40%為無效。
3.3統計學處理。全部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均采用均數±表準差(X±S)表示。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自己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治療結果。
3.4.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詳見下表3。
3.4.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詳見下表4。
4討論
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應重視該癥的解剖學基礎,為治療手段的選擇提供基礎指導。隨著年齡的增長,腰椎間盤逐漸退化,纖維環彈性降低,髓核在長期壓力作用下,向受力較小的一方突出或膨隆。當腰椎過度活動或用力失當時,撕裂纖維環薄弱處,間盤髓核隨之突出。同時如果腰部過度疲勞、小關節受寒導致疼痛,腰背肌力量失去平衡,椎體再受壓旋轉,椎間隙內壓力不均衡,將髓核壓向纖維環薄弱的后緣而突出。當間盤突出后,椎體間隙變窄,椎體的旋轉無法恢復,椎體關節及椎后關節力學關系失去平衡,關節突關節位移既可導致椎間孔變小,神經根受后方應力推移,與前緣椎間盤碰撞、粘連而產生相應的神經癥狀2。因此,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首先應以改善脊神經在神經管內的擠壓狀況為目的,也就是力求恢復腰椎各關節間正常的位置關系,解除神經根被擠壓的狀態。既往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推拿手法對椎間盤突出癥有良好療效3,4。我們采用定點旋轉側搬加腰椎折頂的手法,并不是要將突出的髓核回納,而是在整體上改善腰椎各椎體間正常的解剖關系,使腰椎各小關節恢復正常位置,最大可能的減少脊神經受壓的狀態。
另外,按照脊柱力學的整體觀念,行旋轉側搬和折頂手法前,應認真仔細的檢查胸腰段各肌肉張力的變化,尋找肌肉痙攣結節,在使用彈撥手法松解結節的同時,注意胸腰段非間盤突出節段椎體位置的改變,發現位移及時復位,為準確治療下腰段間盤突出打下基礎。此點常被大家忽視。
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電針選穴首選是華佗夾脊穴的下腰段穴位。這是因為電針作為針刺治療學的補充和延伸,其作用機理日漸明顯。陽軍等4對大鼠痛閾實驗研究發現:電針“夾脊穴”治療后,治療組大鼠與模型組大鼠相比痛閾升高,對傷害性熱刺激的疼痛敏感性下降,對炎性反應發生、發展起重要調節作用的P3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的表達減小,從而起到消炎鎮痛的作用。電針下腰段夾脊穴時即可改善豎脊肌和橫突脊肌的血液循環,同時也可刺激到相應的脊神經前、后支及交感神經干,影響神經遞質的釋放進而改善微循環,促進炎性物質的吸收,起到鎮痛消炎的作用,緩解肌肉痙攣,恢復脊柱力學平衡,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過程中顯示出很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202
[2]韋以宗.中國整脊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8-66,162-168
[3]張顯菘.腰椎旋轉首發治療腰突癥機理.中醫正骨.1993.5(3):5
[4]鄭效文.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推拿機制與適應癥探討.上海中醫藥雜志.1981:(4):31
[5]陽軍,黃驥,歐陽娟.電針夾脊穴通過P38信號通路提高實驗大鼠痛閾機制的研究[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07,7(5):37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