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針刺配合推拿辨證分期治療肩周炎的療效。
方法:應用毫針針刺配合推拿手法依據中醫辨證分型結合西醫分期對32例肩周炎患者治療,觀察療效。
結果:治療32例患者,治愈26例占81.25%,好轉5例占15.63%,未愈1例占3.13%,總有效率為96.88%。
結論:依據中醫辨證分型結合西醫分期特點,應用芒針配合推拿治療肩周炎療效理想,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肩周炎芒針推拿辨證分期
【中圖分類號】R22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32-01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采集病例為2011年6月~2012年4月住院及門診患者共32例,女:18例,男:14例;年齡為40~62歲;病程為7天~2年,平均病程13個月。依據現代醫學對肩周炎病變過程分為三期,即急性期10例;粘連期:16例;緩解期:6例。
1.2診斷標準。參照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制定的肩周炎中醫診斷標準。臨床病情分期參照李平華編著的《肩周炎》2中的標準。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及病理變化,其發展過程可分為:急性期:病期1~3個月,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粘連期:病期2~3個月,本期患者疼痛已明顯減輕,臨床表現為肩關節活動嚴重受限。緩解期:為本病的恢復期或治愈期,本期患者肩關節粘連逐漸消除而恢復較多的活動。
2治療方法
2.1芒針基礎治療。
2.1.1芒針取穴。肩髃穴、極泉穴、肩貞穴、條口穴、承山穴、曲池穴、手三里穴。
2.1.2芒針操作。所刺穴位常規消毒。其中刺肩髃穴,令患者將肩上抬,針尖向極泉方向直刺2~3寸,刺極泉穴亦須患者上肢外展45°,然后針尖朝向肩貞穴方向透刺2~3寸;條口透承山,患者須采取坐位,針由條口穴刺入,針尖朝向承山穴2~3寸,針此二穴在捻針的同時,需囑患者活動肩關節。曲池需立拳屈肘平刺透向手三里穴2~3寸。透刺腧穴每次取2對,交替進行,留針15min,每日1次,周日休息。
2.2推拿分期治療。手法操作:①急性期:按揉肩背部,患者取坐位,醫者用手掌根部自健側向患側按揉頸肩、肩背部3分鐘。拿揉患側肩部及上肢3分鐘,滾動患側肩部,同時醫者另手握住患側手腕或肘部使患側配合進行輕度的肩外展、內旋、后伸、上舉等動作,持續3分鐘,按揉壓痛點(阿是穴),如喙突、大結節、結節間溝、肩胛骨內緣等。點按肩貞、臑俞、天宗、曲垣、肩髃、曲池、手三里、養老等穴,每穴1分鐘。然后彈撥三角肌、肱二頭肌肌腱3~5次。后以摩擦肩周、牽拉抖動患肩、搓動上肢、叩擊肩背部等手法結束。以松筋治療。②粘連期:以急性期松解手法為基礎,適當增加推板肩周肌肉、抱肩向前牽引肩關節、擴胸扳肩、環轉肩部、牽拉后扳肩關節等活動關節類手法,以加強松解粘連手法,達到易骨治療。③緩解期:在松解類手法及活動關節類手法基礎上,加大患者自我的肩部功能康復鍛煉,使肩關節活動度達到正常范圍。推拿手法治療每日1次,每次20~30分鐘,周日休息。
芒針起針后5~10分鐘可實施推拿治療,14次為1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好轉:肩部疼痛減輕,活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
3.2療效結果。治愈26例占81.25%,好轉5例占15.63%,未愈1例占3.13%,總有效率為96.88%。
4討論
肩周炎即肩關節周圍炎,指肩關節的關節囊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發生的一種范圍較廣泛的慢性無菌性炎癥,主要引起肩關節的疼痛和功能障礙,是骨傷推拿科常見病,中醫稱“肩凝癥”、“五十肩”、“漏肩風”等。
本病為自限性疾病,早期關節腔內有纖維素樣滲出,中期出現關節腔粘連、容量縮小,晚期炎癥逐漸消退,癥狀得到緩解。依托中醫“辨證論治”思想,從整體出發,認為肩周炎是以臟腑功能異常為病變根本,通過經絡系統表現于外的“像”。并依據機體在肩周炎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病理變化,且這些不同的病理變化反應了該病在不同階段的病理本質。臨床上以“中醫辨證分期”為治療原則,辨清肩周炎患者所處的證期,針對本證期的病理特點,制定治療方案,從而做到有的放矢,療效顯著。
芒針透刺、推拿手法均當有所偏向,綜合應用,揚長避短,已達到兩種療法的優勢互補。芒針透刺通絡止痛,為推拿治療作基礎鋪墊,推拿手法可強化芒針透刺止痛效果。
手法推拿針刺治療肩周炎療效好,可明顯縮短病程,且患者樂于接受。共同起到祛風散寒、疏通經絡、通絡止痛、松解粘連、活利關節的作用,二者應用得法,效果理想。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7
[2]李平華.肩周炎[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