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綜合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以及不同節段、不同分型之間療效是否存在差異,為臨床優化治療提供依據。
方法:對我院2007.07~2012.04治療的19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為四組:A組(L3/4椎間盤突出)、B組(L4/5椎間盤突出)、C組(L5/S1椎間盤突出)、D組(多節段椎間盤突出),四組患者均給予綜合療法治療,療程3周。
結果:A、B、C組療效明顯優于D組(P≤0.05),A、B、C三組療效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四組組內中央型、左偏型,右偏型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綜合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顯著,尤以單節段椎間盤突出效果明顯,且與椎間盤突出方向無關。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綜合療法療效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36-02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因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馬尾神經所表現的一種綜合征1,其所導致的腰腿痛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痛癥之一2。盡管國外報道3-5運用脊柱推拿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缺乏肯定的臨床及統計學意義,但在國內,采用中醫綜合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已成為有效的治療手段6。現將我院自2007年7月至2012年4月采用綜合療法治療19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190例觀察病例均來自我院2007年7月至2012年4月就診患者,將其分為四組:A組(L3/4椎間盤突出)、B組(L4/5椎間盤突出)、C組(L5/S1椎間盤突出)、D組(多節段椎間盤突出),其中A組41例,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齡36±4.2歲,病程12±5.1月,中央型10例、左偏型14例,右偏型17例;B組56例,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齡37±4.5歲,病程13±5.1月,中央型13例、左偏型21例,右偏型22例;C組54例,男性28例,女性26例,年齡35±4.3歲,病程12±5.2月,中央型12例、左偏型21例,右偏型21例;D組39例,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齡36±4.3歲,病程11±5.2月,中央型11例、左偏型13例,右偏型15例。上述各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①腰腿部疼痛,下肢呈典型的坐骨神經分布區疼痛,癥狀時輕時重;②坐骨神經分布區域皮膚感覺異常,腰椎棘突旁壓痛伴同側下肢放射痛;③直腿抬高試驗和加強試驗陽性;④X線、CT和MRI檢查為腰椎間盤突出或膨出。⑤并除外腰椎滑脫、結核、炎癥、腫瘤等疾病。
1.3治療方法。
1.3.1腰椎牽引。采用杭州強新醫療設備有限公司生產的QYQ-03型三維多功能腰椎治療機仰臥位骨盆牽引,20min/次。根據患者的體質及耐受程度,調整牽引牽引力為患者體重的30%~70%,根據CT片設定適宜的前屈、后伸和左右旋轉牽引角度,1次/日,一周為1療程。
1.3.2推拿按摩。①患者俯臥位,醫者雙手掌根相疊按壓患者脊柱或兩側太陽經,邊壓邊向下移,從胸至骶部,在痛點處稍加壓施行“振動”,再用肘部揉兩側臀部肌肉至局部有溫熱感(以患側為主);②用拇指或肘部點壓腰背部阿是穴(腰椎間盤突出的壓痛點處)、腎俞、腰陽關、環跳、承扶、委中、承山、太溪穴,每個穴位點按1min,力度適中,以患者能忍受為度;③患者以雙手攀扣住床頭上沿,醫者以兩手握住患者雙足踝部,拉直患者軀干向下牽引,在向下牽引時囑其配合大聲咳嗽,待患者周身肌肉松弛后,握緊足踝突然抖動2~3次,抖顫時要使軀干呈波浪式活動,不可用力過猛,以免發生意外;④患者側臥位,健側在下,保持伸直位,患側在上,呈半屈位。醫者站于患者身后,以一手扳患側肩向后,另一手推患側髖部向前,先輕輕地扳動,待活動到最大范圍時迅速被動旋轉脊柱,可聽到“咯嗒”的彈響聲;⑤空掌自上向下沿脊柱及膀胱經拍打數次,囑患者休息,隔日1次,每次20~30min,一周為l療程。
1.3.3針刺治療。取腎俞、腰陽關、關元俞、承扶、委中、承山、昆侖、合谷透后溪、腰部阿是穴,手法以平補平瀉為主,1次/日,一周為1療程。
1.3.4中藥內服。以獨活寄生湯為基礎方:獨活9g、桑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風、川芎、人參、甘草、當歸、芍藥、熟地黃各6g,制乳香、制沒藥各5g,1劑/日,水煎服,煎取200ml早晚分服,療程一周。
1.4療效評定。采用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中腰椎JOA評分進行療效評價8。治療前及治療3周后分別對患者進行JOA評分,計算功能改善率(RR)后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定[功能改善率(RR)=(治療后JOA評分-治療前JOA評分)/(29-治療前JOA評分)×100%]。優:RR≥75%,良:50%≤RR<75%,中:25%≤RR<50%,差:RR<25%或治療后癥狀加重。
1.5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2結果
四組患者經綜合療法治療后均取得明顯臨床療效(表1),A、B、C三組療效明顯優于D組(P≤0.05)(表2),A、B、C三組療效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四組組內(中央型、左偏型,右偏型)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3)。
3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傷科常見病、多發病,現代醫學認為其機制主要有退行性變學說、生物力學說、自身免疫學說、細胞因子學說等9。中醫學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腰痛、痹癥范疇,其根本在腎虛,復感受風、寒、濕、熱等病邪,導致腰部經脈拘攣,在不榮則痛的基礎上出現不通則痛。
基于上述病因病機,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即要調養腎虛之本,又要針對標癥給予對癥治療。本綜合療法中采用獨活寄生湯以益肝腎、補氣血,祛風寒濕邪,止痹痛。在治本的同時兼以驅邪治標。同時輔助推拿按摩、手法復位使突出的髓核復位,改變髓核與神經根的位置關系,并松解粘連的神經根,進而緩解疼痛。腰椎牽引可恢復椎間隙高度,牽引所產生的負壓亦可使突出的腰椎間盤回納,通過改變神經根與壓迫物的相對位置關系,也可減輕疼痛刺激,同時可解除椎管周圍軟組織痙攣,恢復人體力學平衡,重建脊柱生理狀態。佐以針灸解除局部肌肉痙攣帶來的疼痛,松解神經根周圍軟組織粘連以解除機械壓迫,暢通氣血運行,改善微循環。無論推拿按摩、手法復位、針灸還是腰椎牽引均可松解局部軟組織粘連,緩解無菌性炎癥的刺激,并可刺激神經體液調節系統,釋放鎮痛物質緩解疼痛。
JOA評分法是一種客觀量化的評定方法,通過治療前后分值的變化可以了解治療后臨床療效改善程度。本觀察中四組患者治療前各組間JOA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JOA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說明經綜合療法治療后可明顯改善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體征、生活質量,且療效與突出方向無關。但對單一節段突出者的療效明顯優于多節段突出者,多節段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通常病情復雜,可同時出現多條神經根受壓的表現,或并發腰椎管狹窄癥,治療周期較長,且療效易反復,治療相對比較困難。
參考文獻
[1]吳在德,吳肇漢等.外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875
[2]Willis WD,Westlund KN.Neuroanatomy of the pain system and of the pathway’s that modulate pain[J].Clin Neurophysiol,1997,14(1):2-31
[3]Koes BW,Assendelft WJ.Van der Heijden GJ,eta1.Spinal manipulation for low back pain.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Spine,1996,21:2860-2871
[4]Hadler NM,Curtis P,Gillings DB,eta1.A benefit of spinal manipulation as adjunctive therapy for acute low-back pain:A stratified controlled trial[J].Spine,1987,12:702-706
[5]Assendelft WJ,Morton SC,Yu El,eta1.Spinal manipulative therapy for low back pain[CD].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CD000447,2004
[6]王俊華,徐遠紅,陶雪艷,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非手術治療現狀[J].中國臨床康復雜志,2004,8(20):4069
[7]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98-202
[8]Toyone T,Takahashi K,Kitahara H,eta1.Visualisation of symptomatic nerve roots.Prospective study 0f contrastenhanced MRI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J Bone Joint Surg Br,1993,75(4):529-533
[9]陳衛明,徐鴿,金若敏.腰椎間盤突出癥病因機制的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6):1502-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