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腹腔鏡術后聯(lián)合米非司酮與孕三烯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EM)伴不孕的臨床療效。
方法:將80例腹腔鏡術后的EM患者隨機分成A組及B組,每組40例,A組術后聯(lián)合米非司酮口服治療;B組術后聯(lián)合孕三烯酮口服治療。均治療6個月,隨訪2年,觀察兩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
結果:A組與B組完全緩解率分別為65.0%及57.5%,復發(fā)率分別為2.5%及7.5%,妊娠率分別為47.5%及42.5%,兩組無明顯差異(P>0.05),A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B組(P<0.01)。
結論:腹腔鏡術后聯(lián)合米非司酮和孕三烯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伴不孕療效相當,米司非酮不良反應低,更適合推廣應用。
關鍵詞:腹腔鏡術子宮內膜異位不孕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53-02
子宮內膜異位癥(EM)好發(fā)于育齡婦女,臨床主要表現為痛經及不孕,腹腔鏡手術為首選治療措施,但術后復發(fā)率高,妊娠率較低,需要配合藥物進行輔助治療。我院婦產科采用腹腔鏡術后聯(lián)合孕三烯酮或米非司酮輔助治療EM80例,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80例患者均為2007年5月至2010年4月我院婦產科收治的中、重度EM伴不孕患者,術后病理均證實為EM。隨機分成A組及B組,每組40例,根據1985年美國生育協(xié)會制定的r-AFS分期標準進行分期,A組Ⅲ期24例,Ⅳ期16例;年齡26~37歲;不孕史3~8年,原發(fā)性不孕27例,繼發(fā)性不孕13例。B組Ⅲ期25例,Ⅳ期15例;年齡25~38歲;不孕史2~9年,原發(fā)性不孕25例,激發(fā)性不孕15例。治療前所有患者進行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等檢查,證實存在盆腔疾病,術前男方精液檢查均正常。排除惡性腫瘤,所有患者術前半年均未服用過激素類藥物,肝、腎功能無正常。
1.2治療方法。80例患者均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建立CO2人工氣腹行腹腔鏡手術,手術方式為異位囊腫剝除術、粘連分離術、輸卵管通液術及異位病灶電灼或切除術。A組于術后第1個月經周期的第2天開始聯(lián)合米非司酮口服治療,10mg/次,1次/日;B組于術后第1個月經周期的第2天開始聯(lián)合孕三烯酮口服治療,2.5mg/次,2次/周。兩組均服用6個月。治療期間每月復診,了解臨床癥狀及行婦科、盆腔B超檢查,了解藥物不良反應,復查肝功能。停藥后隨訪2年,觀察癥狀緩解情況、復發(fā)率及術后妊娠率。
1.3療效判斷標準1。完全緩解:癥狀消失,未發(fā)現盆腔包塊;改善:癥狀較治療前減輕,盆腔包塊縮小;復發(fā):再次出現痛經、下腹痛或腰骶疼痛及性交痛等原發(fā)癥狀;B超提示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復發(fā);抗子宮內膜抗體轉陰后再次陽性,3項符合2項即可確診為復發(fā)。
1.4統(tǒng)計學方法。選擇SPSS14.5軟件包分析所有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
2結果
2.180例患者均完成隨訪,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情況、復發(fā)率及術后妊娠率比較,見表1。
2.2不良反應。A組出現不良反應4例(10.0%),包括體重增加1例,谷丙轉氨酶輕度升高1例,給予保肝治療后完成治療,潮熱1例,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1例。B組出現不良反應26例(65.0%),包括谷丙轉氨酶輕度升高7例,給予保肝治療后完成治療,潮熱5例,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5例,體重增加5例,座瘡4例。A組不良反應顯著低于B組(P<0.01)。
3討論
3.1EM導致不孕癥的原因分析。EM可導致盆腔粘連,使輸卵管與卵巢之間的正常解剖結構受到破壞,影響了輸卵管的受孕功能;EM可導致卵巢與周圍組織粘連,影響到排卵功能;EM患者抗子宮內膜抗體、抗卵巢抗體多為陽性,影響卵巢排卵及排卵后受精卵著床2,這些因素均可導致不孕。
3.2EM腹腔鏡術后聯(lián)合藥物治療的必要性。EM屬性激素依賴性疾病,保守性手術很難根除腹膜后的微小病灶及組織深處病變,常有病灶殘留,術后受激素影響繼續(xù)增殖可導致復發(fā)。腹腔鏡術后聯(lián)合用藥,可清除殘留病灶并抑制新病灶形成,改善盆腔環(huán)境,降低復發(fā)率。
3.3米非司酮及孕三烯酮治療EM的機制。米非司酮屬于孕激素受體調節(jié)劑,對孕激素及糖皮質激素有拮抗作用,口服米非司酮后,可抑制排卵,患者雌激素保持在卵泡早期水平,異位的子宮內膜失去生長活性,使殘留病灶萎縮、壞死并吸收,而且不會出現雌激素缺乏癥狀,停藥后卵巢即可恢復排卵,有助于患者受孕3。孕三烯酮系19-去甲睪酮衍生物,兼具抗雌激素及抗孕激素作用,通過降低雌激素水平,抑制體內的殘留病灶繼續(xù)生長,繼而導致異位內膜萎縮、壞死并吸收,療效較好。
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治療后癥狀完全緩解率分別為65.0%及57.5%,復發(fā)率分別為2.5%及7.5%,妊娠率分別為47.5%及42.5%,兩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A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B組(P<0.01)。可見腹腔鏡術后聯(lián)合米司非酮或孕三烯酮治療EM,不但有助于緩解癥狀,降低復發(fā)率,還有助于提高妊娠率,兩組療效相當,但米司非酮不良反應明顯較孕三烯酮低。
總之,腹腔鏡術后聯(lián)合米非司酮和孕三烯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相當,米司非酮不良反應低,更適合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冷金花,郎景和,李華軍,等.子宮內膜異位癥非手術診斷方法探討[J].現代婦產科進展,2007,16(11):846-852
[2]丁仁波,郭寶枝,柴秋玲.腹腔鏡手術聯(lián)合不同藥物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伴不孕療效比較[J].廣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10,13(4):27-28
[3]時妍嫣.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應用米非司酮與孕三烯酮輔助治療的觀察[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0,31(14):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