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唑來膦酸注射液與帕米膦酸二鈉注射液對治療惡性腫瘤所致高鈣血癥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
方法:將40例惡性腫瘤所致高鈣血癥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采取唑來膦酸治療,對照組采取帕米膦酸二鈉進行治療,每組20例,在治療前、治療后第1、4、7、14、21、28d分別觀察兩組患者的血鈣值及不良反應。
結果:對比發現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7d后的有效率分別為85.00%(16/20)、55%(11/20),2組比較分析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時間點效率比較,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的分析比較,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唑來磷酸是一種新型的骨質溶解抑制劑,相對于帕米膦酸二鈉治療惡性腫瘤所致高鈣血癥具有更好的療效及安全性。
關鍵詞:唑來膦酸帕米膦酸二鈉惡性腫瘤高鈣血癥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59-01
高鈣血癥是一種常見的、會危及生命的代謝急癥。而惡性腫瘤則是引起高鈣血癥的主要原因。目前,主要采取雙磷酸鹽來治療高鈣血癥,唑來膦酸是繼帕米膦酸二鈉之后的第三代雙磷酸鹽類藥物,以下分別對采用唑來膦酸、帕米磷酸二鈉治療高鈣血癥,比較分析使用2種不同藥物的患者的療效及不良反應,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在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40例高鈣血癥患者,經病理學及細胞學檢查確診為惡性腫瘤。40例高鈣血癥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在47~78歲之間,平均63.5歲。將4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20例。在40例患者中,35例患者經過行骨ECT、CT、MRI的確診已有骨轉移,5例患者經過檢查未見骨轉移。所有患者入組前均未服用降鈣素及膦酸鹽等藥物,二周未化療經人血白蛋白校正后的血鈣值均已超過2.75mmol·L-1。將4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20例。每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血鈣值及原發病分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備有可比性。
1.2方法。治療組采取唑來膦酸4mg+100mL生理鹽水進行治療,靜脈滴注15min。對照組采取帕米磷酸二鈉30mg+5%葡萄糖靜脈滴注進行治療。在使用前2d要確保治療組與對照組的患者均有足夠的補液量。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別進行X2檢驗、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治療效果。治療組與對照組的血鈣值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組間比較差異無意義(P>0.05),詳見表1。
治療后第7天治療組16例患者血鈣恢復正常,對照組11例患者血鈣值降至正常。在治療第7天,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恢復正常比率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不良反應。治療組出現流感樣癥狀2例、發熱癥狀1例,患者體溫在37.5~39.6℃之間;出現骨痛者3例,嘔吐者1例,止吐治療后癥狀有所改善;頭痛者1例,對癥治療后癥狀有所改善。對照組患者出現發熱、嘔吐、骨痛者各3例,出現頭痛者1例,行對癥治療之后癥狀改善。比較治療組與對照組總體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通過本次研究發現:治療組患者經唑來膦酸治療之后療效穩定,維持時間長,且患者的不良反應小。大部分患者在4d治療之后癥狀有明顯改善,且作用穩定。對照組的治療起效時間較晚,作用效果低于治療組,但兩者比較分析,血鈣恢復到正常水平只在治療的第7天,具有統計學意義。綜上,對于腫瘤所致的高鈣血癥患者,唑來膦酸注射液相對于帕米膦酸二鈉治療療效較好、安全性較強,可強效止痛、降鈣,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參考文獻
[1]夏云,龔敏勇,曾靈芝.唑來膦酸與新癀片聯合治療惡性腫瘤引起高鈣血癥10例[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11)
[2]羅德紅,袁立英,李順維.唑來膦酸治療惡性腫瘤高鈣血癥的臨床觀察[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