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牙種植患者應用即刻修復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將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行牙種植的患者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45例(即可修復)和對照組35例(傳統修復),對兩組的效果進行對比。
結果:兩組種植體的松動、脫落及感染的發生率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兩組X線下的透影、骨質吸收、周圍暗影的發生率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結論:牙種植患者應用即刻修復療效滿意,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關鍵詞:牙種植即刻修復療效分析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61-02
要想有效修復牙列缺損和缺失,那么最好選擇口腔種植。以往的種植修復不僅療程較長,而且程序繁多復雜,使病人的無牙期間大大延長。為了使種植修復過程高效而且快捷,減少病人的無牙期間,實現牙齦組織外形的美觀,使種植修復獲得最佳效果,該技術目前已經成為主要的研究以及發展趨勢。現對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行牙種植的患者應用即刻修復取得的良好效果報導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資料共計80例,均為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行牙種植的患者。男46例,女34例,年齡43~75歲,平均61.3±2.5歲。隨機分為觀察組45例(即可修復)和對照組35例(傳統修復),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術方法。在手術開始前要對牙齒的全貌進行拍攝,以判斷牙槽骨質量及其實際高度,進而對軟硬組織進行評估。即將種植牙槽的位置要采取對局部進行浸潤的麻醉措施,將牙齦組織切開,并對軟組織進行翻瓣,把病人的牙齒拔掉后植入種植體,接著將其縫合。手術結束后要及時將印模取出。手術結束大約1周內會自行修復。
1.3評價方法。①臨床觀察。對修復體進行檢查,以判斷其是否發生損壞,并檢查種植體有沒有松動現象。牙齦是否存在退縮情況,種植體附近是否出現炎癥。②X線拍攝:在手術結束后或者是術后1個月后進行1次拍攝,以后3個月進行1次拍攝,目的是查看種植體附近骨質的實際變化。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采用X2檢驗。差異有顯著性為P<0.05。
2結果
2.1兩組松動、脫落及感染情況對比。患者于術后7d內及術后半年內進行術后修復,兩組種植體的松動、脫落及感染的發生率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1。
2.2兩組X線下異常情況對比。分別于術后、術后1個月及以后每3個月拍攝X線片,兩組X線下的透影、骨質吸收、周圍暗影的發生率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2。
3討論
關于牙種植,其人工牙根如果和牙槽骨進行結合,那么不管是其穩固性還是緊密性都較好;與此同時牙種植不僅便捷舒適,而且易于操作。牙種植手術結束后必須要對牙齒進行修復,以往關于對牙種植術后進行的修復往往需要大約半年時間以愈合牙齒。就以往口腔醫生來看,種植體和其附近的組織間會由于過早負重而對骨性愈合帶來不良影響,即會引起纖維性愈合的出現,這非常不利于植入體的穩定。
有學者通過大量研究得出了纖維性愈合出現的原因,即并非僅僅由過早負重導致,還與愈合期間種植體和骨界面之間的微動過度有一定的關系。因此認為植入體如果在剛開始植入時穩定性較好,力量若可以防止種植體微動過度就可以防止出現纖維性愈合,此外植入體還可以從生理方面刺激牙槽,這有利于促進骨組織恢復1。種植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徹底咬合關系也就是即刻功能修復,第二類是在前后以及正中胎運動過程中沒有咬合也就是不進行功能修復。而部分研究人員的觀點是,關于牙種植,在其即刻修復過程中如果病人缺失單顆牙,就不能選擇直接咬合關系,為了防止頜牙以及修復體之間承受的負荷太大,要留有間隙2。在牙種植即刻修復的過程中,通過對種植數目的控制以及對病例進行的選擇,徹底接觸性關系是最佳選擇。種植美學效果是牙種植最關鍵的方面,而組織美學是其效果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下面這些方面會影響到種植修復的美觀性,主要包括種植齒和其他牙齒或者是齒齦在質地,外觀以及顏色方面是否相同,而之所以會取得美學效果是由于通過以上辦法后能確保軟組織以及牙間乳頭的外觀或者是形狀更加合理。經過此次實驗能夠看出,關于牙種植后即刻修復,其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病人普遍較為滿意,因此應該在口腔臨床上得到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黃建生,周磊,宋光保.即刻種植即刻修復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2007,12(2):70-72
[2]馬練,劉學恒,等.即刻種植早期修復的臨床研究[J].廣東牙病防治,2008,16(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