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胃腸道手術患者術前不置胃管行胃腸減壓并早期進食的臨床效果。
方法:我院自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胃腸道手術患者10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治療組患者術前不置胃管,并給予早期進食,對照組患者術前常規留置胃管,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各項指標及并發癥的情況,統計兩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
結果:治療組術后惡心嘔吐8例,腹脹10例,重置胃管4例,咽喉疼痛5例,急性胃擴張5例,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為46.5h,首次進食時間為33.7h;對照組術后惡心嘔吐7例,腹脹8例,重置胃管3例,咽喉疼痛19例,急性胃擴張6例,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為65.6h,首次進食時間為68.6h。
結論:胃腸道手術患者術前不置胃管行胃腸減壓并早期進食的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胃腸道手術術前不置胃管胃腸減壓早期進食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65-02
傳統觀念認為胃腸道手術后應常規放置胃腸減壓管,直到術后肛門排氣為止,這樣可以增加腹部手術的安全性,但是對于術后是否常規預防性禁食及放置胃腸減壓一直都存在爭議。探討胃腸道手術患者術前不置胃管行胃腸減壓并早期進食的臨床效果,為今后的胃腸道手術患者術后的恢復,以及胃腸道手術患者不置胃管行胃腸減壓的安全性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我院自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胃腸道手術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齡為5~69歲,平均年齡為42.5歲。所有患者均為第1次接受手術治療,無基礎疾病,無咽喉炎,癌癥患者術前輔助檢查無遠處轉移,無肺氣腫病史,無慢性肝臟病史,無咽喉炎,無合并糖尿病。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癥、麻醉方式及手術方式等一般資料相比較中,差異性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治療組50例患者術晨不給予留置胃管,并盡早開始術后進食,按照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對其給予常規不放置胃腸減壓管;對照組50例患者按照傳統圍手術期處理方法,對其給予術后放置胃腸減壓管處理,一直放置到肛門排氣為止。對兩組患者手術前對留置胃管的反應,詳細統計兩組患者術后嘔吐、惡心、腹部脹痛程度、開始進食時間、術后肛門恢復排氣時間、急性胃擴張、咽喉疼痛、腹脹腹痛等并發癥情況,此外,統計重置胃腸減壓管例數。
2結果
治療組術后惡心嘔吐8例,腹脹10例,重置胃管4例,咽喉疼痛5例,急性胃擴張5例,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為46.5h,首次進食時間為33.7h;對照組術后惡心嘔吐7例,腹脹8例,重置胃管3例,咽喉疼痛19例,急性胃擴張6例,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為65.6h,首次進食時間為68.6h。治療組患者在術后第1天即給予流質飲食,然后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兩組患者術后出現并發癥的情況相比較,差異性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術后咽喉疼痛及術后肛門恢復排氣時間相比較,治療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現將兩組患者并發癥及各項指標對比統計如下表1:
3討論
有研究認為,胃腸道手術后對患者常規留置胃腸減壓管,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且留置后還常常會為患者帶來一些并發癥。通過隨機性的研究胃腸道手術患者術后留置胃腸減壓的價值,對術后恢復過程、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過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等方面進行比較,表明術后常規留置胃腸減壓管是沒有必要的。通過研究發現,胃腸道手術患者術后留置胃腸減壓管,不僅難以有效降低胃腸道壓力,還會增加咽炎、惡心等癥狀的發生,對患者的活動和睡眠造成影響。所以,胃腸道手術患者術后不留置胃腸減壓管,增加了患者的舒適度,對患者的恢復起到了幫助作用,縮短了住院時間,也減輕了護士的工作量,這與外科觀點中快速康復是相符合的。
胃腸減壓不能縮短腸麻痹時間,更不能消除腸麻痹。傳統觀點認為,術后留置胃腸減壓管,能夠緩解或解除機械性腸梗阻所引起的胃腸道擴張癥狀,還可緩解腸痙攣或腸麻痹所引起的腸梗阻,術后吸出胃內容物和胃腸內氣體可減輕腹脹、降低壓力,從而對消化道功能的恢復起到促進作用。但是胃腸減壓管長期刺激和摩擦咽部,會導致候補、咽部的潰瘍和炎癥。同時,由于患者不能進食水,很容易感到咽喉疼痛和口咽干燥。
通過本組研究,胃腸道手術患者術前不置胃腸減壓并早期進食,簡化了術前準備,避免了患者置胃管的恐懼心理和不適感,減輕了患者的痛苦,還可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加快了胃腸道功能恢復,從而提前進食,也有利于患者再起下床活動,同時也是安全可靠的,對患者康復質量起到了提高的作用,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馬靜,劉士會,李季.不留置胃腸減壓管并早期進食在上消化道穿孔修補術中的應用[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1(07)
[2]龐明輝,羅斌,張偉,王康,李平,郭志義,胡陽,楊春,楊洲,王波.下消化道手術廢除胃腸減壓并早期腸內營養治療的臨床研究[J].西部醫學.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