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圍產期腦損傷小兒康復治療效果及相關影響因素。
方法:本次以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所收治的120例圍產期腦損傷新生兒為觀察對象,所有患兒均接受康復治療,回顧分析患兒臨床治療效果和相關的影響因素。
結果:經過治療,所以患兒的腦損傷癥狀均有所緩解,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5%,其余18例患者治療1年后,腦損傷癥狀仍未緩解,主要的影響因素包括新生兒智力情況、有無腦遺留病變和早期疾病等。
結論:本次臨床觀察結果表明,對圍產期腦損傷小兒實施康復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智力發育水平,降低早期疾病的發生率,對各種相關影響因素加以控制,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和使用價值。
關鍵詞:圍產期腦損傷康復治療效果相關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69-02
圍產期是各種疾病的高發期,腦損傷也是圍產期新生兒較為常見的一種臨床疾病,在多種危險因素的影響下,新生兒很容易發生智力發育異常,因此,對圍產期腦損傷患兒實施早期的康復治療和護理,能夠有效控制各種危險因素的影響,改善患兒的智力發育情況。本院對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之間的120例新生圍產期腦損傷患兒實施了早期的康復治療,分析了圍產期腦損傷的影響因素,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現對臨床研究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本次以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所收治的120例圍產期腦損傷新生兒為觀察對象。其中,男性76例,女性44例。足月產兒70例,早產兒50例。其中,35周至37周15例,31周至34周20例,30周至31周5例。患兒體重水平為:正常出生體重患兒72例,出生體重過低患兒48例。小兒腦損傷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無法保持正常的站姿和坐姿,頭后垂或頭豎立差,足背屈角、內收肌角、腘窩角異常,雙手緊握拳,上肢內旋,肌張力過低或增高。
1.2治療方法。在新生兒出生的3、6、9、12個月、1歲和3歲時對患兒進行隨訪和檢查,患有其他疾病的患兒則在出生3個月后,接受復查,若確診為智力或體能異常,則將其納入上述管理。所有患兒均接受腦電圖、MRI影像、CT和顱腦B超等臨床檢查,定期對患兒進行隨訪,以檢查患兒的智力發育情況。若患兒存在運動能力異常,則需將其轉為物理康復科接受專業的物理治療,且整個臨床治療過程需要在家長陪同下進行,使家長掌握康復治療的方法和過程。康復治療的原則為訓練患兒的運動功能,矯正異常的運動方法,調整其肌張力,每天訓練2至3次,直至患兒完全恢復正常。康復治療以家庭訓練為主,醫院治療為輔,定期檢查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
1.3相關因素分析。第一,性別與發病率分析;第二,小兒發育程度和成熟度;第三,新生兒相關疾病分析,包括:與腦損傷無顯著聯系的疾病,有潛在導致腦損傷可能的疾病,程度較重的腦損傷;第四,新生兒圍產期后腦功能和結構分析:智力發育程度檢查結果是否正常,是否存在遺留性的腦部病變。
1.4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用卡方檢驗兩組患者之間數據資料,對計量數據使用t檢驗,如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治療效果。康復治療的起始時間為:6個月以上8例,4個月至6個月18例,1個月至4個月89例,1個月以下5例。經過康復治療,102例患兒完全治愈,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5%,治療時間在3個月至1年不等,其余18例患者治療1年后,腦損傷癥狀仍未緩解。
2.2影響因素分析。經過臨床觀察和分析發現,新生兒圍產期腦損傷的發生與患兒智能發育情況、有無腦遺留病變、早期疾病、出生體重和孕周等因素有關,且均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如表1所示。
3討論
近年來,隨著我國低出生體重兒和早產兒數量的增加,圍產期腦損傷的發生率也呈現出了逐年上升的趨勢,因此,新生兒圍產期的綜合治療,以及新生兒危險因素的早期干預也逐漸成為了臨床醫學研究的重點。醫學研究結果顯示,對圍產期腦損傷新生兒實施早期的康復治療,對于改善患兒運動功能和智力水平有較為顯著的效果。早期康復訓練的關鍵在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新生兒實施定期隨訪和臨床檢查,以及新生兒神經發育障礙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另一方面是提高診斷和治療的規范性,根據患兒的病情程度,實施針對性的臨床治療,持之以恒,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對新生兒圍產期腦損傷的各種相關影響因素進行臨床分析,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能夠有效降低腦損傷的發生率。同時,對圍產期腦損傷患兒實施康復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智力發育水平和運動功能,降低早期疾病的發生率,改善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和使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周叢樂,姜毅,馮琪,張家潔,劉賽軍,崔惠英.圍產期缺氧性腦損傷患兒神經系統后遺癥的早期預測探討[J].中華兒科雜志,2000(05)
[2]黃真,席宇誠,周叢樂,王素環.圍產期腦損傷高危兒早期康復治療的臨床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