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應用微生態制劑對患有腹瀉的患兒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
方法:抽取92例患有腹瀉的患兒病例,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平均每組46例。對照組患兒采用蒙脫石散進行治療;治療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微生態制劑進行治療。
結果:治療組患兒腹瀉癥狀的控制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治療后病情再次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沒有出現不良反應。
結論:應用微生態制劑對患有腹瀉的患兒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
關鍵詞:微生態制劑腹瀉治療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76-02
小兒腹瀉是由多種臨床致病原和致病因素所導致的一種以大便次數明顯增多和大便性狀發生改變為主要特征性表現的兒科常見病,2歲左右的嬰幼兒是該病的高發人群,可導致出現液體和電解質丟失,是造成小兒出現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等癥狀的一個非常主要原因。本次研究中選取92例患有腹瀉的患兒病例,對應用微生態制劑對其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抽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患有腹瀉的患兒病例92例,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中男24例,女22例;年齡1至12歲,平均4.7歲;治療組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2至11歲,平均4.2歲。研究對象自然資料差異無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口服蒙脫石散,一歲以下患兒每次0.2g,一至兩歲患兒每次1.0g,兩歲以上患兒每次1.5g,每天三次;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服用微生態制劑思連康,每次一片,研碎浸泡于水中,每天三次。對兩組患兒腹瀉癥狀控制效果、不良反應、復發情況進行比較。
1.3治療效果評價方法。顯效:經過兩天治療每天腹瀉次數已經減少至2次以內,大便的性狀也恢復正常狀態,臨床癥狀表現完全消失;有效:經過三天治療每次腹瀉次數減少至2次以內,大便的性狀有所好轉,水分減少程度明顯,臨床癥狀幾乎消失;無效:經過三天治療腹瀉癥狀沒有緩解,甚至進一步加重,改用其他方案進行治療1。
1.4數據處理。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表示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形式(X±S),計數資料進行t檢驗,組間對比進行X2檢驗,P<0.05表現差異具有顯著性,統計學意義明顯。
2結果
2.1腹瀉癥狀控制效果。對照組患兒經過治療后腹瀉癥狀改善效果為:顯效14例,有效23例,無效9例,有效率80.4%;治療組患兒經過治療后腹瀉癥狀改善效果為:顯效18例,有效26例,無效2例,有效率95.6%。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2.2復發率和不良反應。對照組和治療組患兒治療結束后癥狀再次復發的人數分別為8例和2例,癥狀復發率分別為17.4%和4.4%。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沒有出現不良反應。
3討論
蒙脫石散劑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雙八面體蒙脫石,主要是由雙四面體氧化硅、八面體氧化鋁組成的一種多層次生物結構;其顆粒的直徑在1~3μm之間。其結構的特殊性使定位能力及對消化道黏膜極強的覆蓋能力和吸附作用非常強。藥效學研究結果已經充分證明:蒙脫石對輪狀病毒復制和傳播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腸道黏膜免受由輪狀病毒感染所導致出現的組織學變化具有控制作用,能夠使腸細胞正常吸收與分泌功能得到充分維持,使蛋白的屏障作用增強,以到達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攻擊的目的。
腸道微生態平衡發生紊亂近年來在臨床醫學界已經受到兒科醫師的廣泛關注,采用微生態制劑對患有腹瀉病的患兒進行治療已成為一項重要的方法,治療的目的主要在于對腸道正常益生菌群進行補充使其恢復微生態平衡狀態,對腸道天然生物屏障進行有效重建。雙歧桿菌是腸道中的一種主要的微生態菌種,為臨床對該類患兒進行治療的首選。微生態制劑對腹瀉患兒進行治療的主要原理為:在腸道內形成一個生物膜,防止有害菌在腸道內發生黏附、定植,使內毒素的積聚減少;使腸道微環境得到改善,益生菌在腸道內能夠產生大量乙酸、乳酸,使腸道的pH值顯著下降,腸管蠕動功能恢復正常,使腹瀉癥狀減輕;生物拮抗作用,如雙歧桿菌胞外酶可以使致病菌或其毒素的特異性位點降低;消化乳酶作用,乳酸桿菌能夠產生半乳糖苷酶,對腹瀉后的乳糖不耐受癥起到緩解作用2。
參考文獻
[1]方鶴松,段恕誠,董宗祈,等.中國腹瀉病的診斷治療方案(2008年10月北京修訂)[J].臨床兒科雜志,2009,12(13):147-148
[2]董宗祈,方鶴松,胡浩夫,等.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8,13(16):38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