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丹紅注射液治療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的臨床療效。
方法:本次實驗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60例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患者為實驗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的臨床治療,實驗組患者接受丹紅注射液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結果:兩組患者臨床治療前后各項癥狀都有所緩解,其中,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3.3%,兩組患者的實驗數據對比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
結論:本次實驗結果表明,丹紅注射液治療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能夠迅速有效地緩解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臨床治療藥物,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丹紅注射液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78-02
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老年人是該疾病的主要發病人群,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倦怠、氣短、心悸、胸悶和胸痛等,且有顯著的心電圖異常表現。本次臨床實驗對丹紅注射液治療治療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的臨床療效進行了分析,現將本次臨床實驗的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本次實驗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60例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患者為實驗對象,男性32例,女性28例,患者年齡范圍在43歲至7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0.5±1.3)歲。其中,有既往糖尿病患者9例,高血脂癥患者31例,高血壓患者43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30人,并保證兩組患者不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
1.2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的臨床治療,即依據患者病情,適量使用硝酸酯類藥物、他汀類降脂藥、ARB、ACEI、CCB和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實驗組患者在常規臨床治療的基礎上,接受丹紅注射液進行治療,每次30ml,并加入250ml的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制成混合制劑,靜脈滴注,每天用藥1次,每14d為一個療程。
1.3觀察指標。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的藥物反應情況,心電圖指標變化情況,心絞痛發生持續時間、疼痛程度、伴隨癥狀和發作次數等臨床指標。
1.4療效評定指標。第一,心電圖。顯效,指患者心電圖缺血性ST段恢復率達到0.1mv以上或完全恢復正常,T波由倒置變為直立;有效,指患者導聯T波變淺程度大于5%,心電圖缺血性ST段恢復率超過0.05mv;無效,指患者未達到上述任何標準。第二,臨床癥狀。顯效,指患者臨床癥狀發生次數降低80%以上,或是完全消失;有效,指患者臨床癥狀發生次數降低50%至80%;無效,指患者未達到上述任何標準。
1.5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用卡方檢驗兩組患者之間數據資料,對計量數據使用t檢驗,如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癥狀。經過臨床治療,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均有所緩解,其中,實驗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3.3%,兩組患者的實驗數據對比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
2.2心電圖指標。實驗組患者心電圖指標改善率為80%,對照組患者心電圖指標改善率為56.7%,兩組患者的實驗數據對比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如表2所示。
3討論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為冠心病。其主要發病原因在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管腔阻塞或狹窄,進而引發缺氧核心肌缺血造成的一種心臟病。所以,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臨床治療的主要原則在于改善患者的心肌供氧、供血能力,擴張冠狀動脈,保護患者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緩解血小板聚集癥狀,降低血液黏度,降低血脂水平,減緩或控制動脈硬化進程。
丹紅注射液的藥物有效成分主要提取自紅花和丹參兩種藥物,丹參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心臟的微循環,具有顯著的抑制微血栓形成的效用,丹參的有效成分為紅花黃素,這一有效成分能夠形成對二磷酸腺苷(ADP)所導致的血小板聚集現象形成有效的抑制作用,進而緩解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提高纖溶酶的活性,加速溶解已經完全形成的纖維蛋白原,從而發揮出血栓抑制的功效。本次臨床實驗的結果也表明,接受丹紅注射液治療的實驗組患者的心肌耗氧量、臨床癥狀改善情況等各項臨床指標均顯著優于僅接受常規治療的對照組患者。
綜上所述,丹紅注射液治療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能夠有效抑制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因而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臨床治療方法,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和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澤鋒,王宏紅,曹學東.丹紅注射液臨床應用300例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11,18(12):101-101
[2]鄭志奇.丹紅注射液對冠心病心絞痛及心肌缺血的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09):137-139
[3]翟昌林,柴敬杰,陸建洪,張松.丹紅配合生脈注射液防治心肌缺血臨床觀察[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1,24(08):21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