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經皮胸壁心臟起搏電極片常規(guī)留置時間,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方法:將40例Ⅲ°AVB患者行經皮胸壁心臟起搏術,觀察電極接觸處皮膚皮損分度。
結論:留置時間72h為相對安全和最佳留置時間。
關鍵詞:經皮胸壁心臟起搏電極片留置時間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80-01
經皮胸壁心臟起搏( external noninvasive cardiac pacing, ENCP) 近年來臨床上在搶救嚴重緩慢性心律失常取得良好效果。而其大面積高阻抗電極為金屬薄膜結構,更換頻繁,會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而使用時間過長,可有皮膚、軟組織損傷及嚴重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本文旨在探討其留置時間,避免或減少皮膚并發(fā)癥,為臨床工作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0年4月-2012年4月我科40名Ⅲ°AVB患者(均未行臨時起搏器植入術),其中最大年齡91歲,最小年齡60歲,平均年齡79歲。
1.2材料。經皮胸壁心臟起搏電極片一套( 直徑10cm),表面有導電粘膠便于貼敷。
1.3方法。起搏電極放置:清洗處理局部皮膚,用75%酒精去脂去污。1必要時剃去貼電極部位的胸毛,陽極置于左肩胛骨與脊柱之間,陰極置于V3處,使電極板與皮膚緊緊相貼。
起搏程序: 起搏脈寬40ms,起搏頻率50~ 60次/min,起搏方式心室按需起搏(VVI) , 觀察監(jiān)護屏幕感知功能,若感知功能不好則更換監(jiān)護導聯或電極位置至感知功能正常,起搏電流從40mA開始逐漸增大,每次遞增5~ 10mA直至奪獲心室出現起搏心電圖,此時的電流強度為起搏閾值2。起搏閾值視患者胸壁厚薄而定,約40-80MA。
2結果
經皮胸壁心臟起搏電極片留置時間見表1。
觀察指標:Ⅰ°:患者自覺粘貼電極片處皮膚騷癢,但皮膚完整。Ⅱ°:粘貼電極片處皮膚出現紅疹或小膿皰。Ⅲ°:粘貼電極片處皮膚出現水泡、破潰、糜爛。
3討論
本研究通過對患者在不同時間更換經皮胸壁心臟起搏電極片的皮膚反應程度進行比較發(fā)現,應用該電極片72h后患者的觀察指標陽性率呈大幅上升趨勢,其原因是由于該電極片的芯頭是金屬薄膜結構,長時間持續(xù)接觸患者皮膚致外源性刺激,粘貼緊密不透氣,從而發(fā)生皮膚過敏現象。當使用時間超過72h后,患者更易出現皮膚反應。本研究表明,該電極片72h更換最為合理,這樣既不會影響心臟起搏效果,也不易使患者皮膚過敏,可減少患者不適感,同時還大大減少了患者不必要的經濟負擔。
參考文獻
[1]余焱, 郭麗玉, 王敏玲, 等. 體外起搏在搶救危重病人心臟驟停中的應用及體會[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6, 9(1): 30
[2]鄭燕列, 呂新志, 肖陽娥, 等. 經皮體外起搏在急性嚴重緩慢性心律失常治療應用[J]. 中國全科醫(yī)師雜志, 2004, 3(2): 141-142
[3]夏春梅, 許輝, 李淑芬, 等. 2例體外臨時起搏病人的觀察及護理[J]. 全科護理, 2011, (22):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