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干擾素a-2b聯合炎琥寧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療效。
方法:選取128例確診為手足口病的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4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方法,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干擾素a-2b聯合炎琥寧治療,觀察療效。
結果: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62%,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31%,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期間,均無發現腹痛、嘔吐、黏膜灼傷等副作用。
結論:使用干擾素a-2b聯合炎琥寧治療小兒手足口病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干擾素a-2b炎琥寧小兒手足口病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80-02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薩奇病毒A16(CA16)引起的1,具有傳播快、感染性強的出疹性疾病,特別容易在兒童聚居地流行和爆發,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皮疹、潰瘍為臨床表現,嚴重者會引起肺水腫、心肌炎、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1。目前,對該病治療上缺乏特異性藥物,我院使用干擾素a-2b聯合炎琥寧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患兒128例,所有患兒均符合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3中手足口病的診斷標準,其中男67例,女61例,年齡5個月至6歲,平均年齡3.5歲。臨床表現:發熱102例,其中18例體溫大于39℃,58例體溫在38-39℃之間,26例體溫小于38℃;手足口皰疹128例,口腔內皰疹或潰瘍以舌、硬腭處多見,少數累計牙齦、扁桃體和咽部;嘔吐8例;痰鳴音19例;煩躁哭鬧67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4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病情等差異性比較,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治療方法。
1.2.1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方法,并給予對癥處理,如退熱、止咳、止嘔、補液等,給予靜脈滴注利巴韋林,10mg/kg,2次每天。
1.2.2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靜脈滴注炎琥寧,5-10mg/kg,每次1次;重組人干擾素a-2b 100萬U加入0.9%氯化鈉溶液5ml,用棉簽浸溶液并外涂在口腔黏膜處,治療3-5d。
1.3療效評定4。
治愈:治療5d內,體溫恢復正常,皮疹消退,口腔潰瘍愈合皰疹消失,血常規正常;有效:治療5d內,體溫小于38℃,皮疹明顯減少,口腔潰瘍部分愈合,血常規接近正常;無效:治療5d后仍發熱,皮疹及口腔潰瘍無變化,皰疹部分消失或加重,血常規異常。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統計學方法。本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X2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后,治療組治愈24例,有效3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0.62%;對照組治愈12例,有效33例,無效19例,總有效率為70.31%,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兩組治療期間,均無發現腹痛、嘔吐、黏膜灼傷等副作用。
3討論
手足口病是通過密切接觸而傳播的一種常見疾病,常在兒童聚集地爆發,以雙手、足及口腔出現斑丘疹、皰疹為主要特征,常伴有發熱、口腔疼痛等臨床癥狀。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引起心肌損害、無菌性腦膜腦炎、神經源性肺水腫等嚴重的并發癥,威脅患兒生命。一般采取抗病毒和抗感染治療。
干擾素a-2b是一種水溶性蛋白質,具有抗DNA及RNA病毒的作用,能夠阻止感染病毒細胞中的病毒復制,又能增加T細胞和K細胞的活性,促進淋巴細胞殺滅病毒,從而提高機體抵抗病毒的能力5。筆者通過棉簽浸取干擾素a-2b對口腔潰瘍、皰疹處進行按壓,使其直達病灶,提高治療效果。
炎琥寧注射液以穿心蓮為原料,提取穿心蓮內酯制成脫水穿心蓮內酯琥珀酸半酯鉀鈉鹽,具有抗炎、解熱、鎮痛等作用,可以促進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提高體液免疫能力,促進CD4+/CD8+水平變化,從而提高血清中菌酶的含量,抑制病毒的合成和復制。通過靜脈滴注后,很快能夠達到血藥濃度,經肝腎代謝少,故副作用少。在本研究中,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且無發現毒副作用,用藥安全,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衛生部.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J].健康報,2008(5)
[2]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主編.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02—810
[3]文橡.手足口病的診斷與處理原則[J].山東醫藥,2008.48(17):110
[4]李學森.炎琥寧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8):1109
[5]魏璐雪.兒科抗病毒中藥的選用[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1,16(8):459—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