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精神分裂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方法:78例精神分裂患者隨機分為予以臨床護理路徑干預的觀察組,以及常規護理干預的對照組,經過3個月護理后,觀察兩組患者的社會能力及治療依從性。
結果:經過不同臨床護理措施后,觀察組社會能力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依從率為87.18%,對照組為71.79%,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在精神分裂患者中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可改善患者的社會能力,提高其治療依從性。
關鍵詞:精神分裂護理路徑應用效果社會能力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92-01
臨床護理路徑是整體護理中一項重要的工作方法與模式,其不僅能夠保證患者在臨床中受到有效的護理措施,還能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改善患者的生活環境,減輕患者的負擔1。我院自2011年以來,在精神分裂患者的護理中引入臨床護理路徑模式,效果較好,現將臨床資料整理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自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治療符合“CCMD-Ⅲ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中“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的患者78例,在患者家屬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納入研究。
1.2一般資料及分組。所有患者中男48例,女30例;年齡:最小者18歲,最大者52歲,平均(41.6±3.5)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者25例,初中到高中者15例,大學及以上者38例;婚姻狀況:已婚者32例,未婚者46例;病程:0.5~22年,平均(6.9±3.5)年。
按照臨床前瞻性研究的對照原則,將78例患者采用數字表征法隨機分為予以臨床護理路徑干預的觀察組,以及常規護理干預的對照組,每組39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程等臨床基線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臨床護理路徑的制定與實施。觀察組患者采用護理路徑,制定專業性的臨床護理路徑方法,具體見表1。
1.4觀察指標。兩組患者分別進行3個月的護理,組織專業護士采用NOSIE對患者的社會能力進行評估,主要包括個人衛生、精神表現等7個方面內容,繼而進行總分評估2;以及采用依從性問卷對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進行評價,根據患者的配合程度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以及不依從。
1.5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以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社會能力評估。經過不同臨床護理措施后,觀察組社會能力評分為(149.5±11.8)分優于對照組的(136.8±11.2)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護理后治療依從性比較。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完全依從14例,部分依從20例,依從率為87.18%,對照組完全依從10例,部分依從18例,依從率為71.79%,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精神分裂癥屬于精神科常見的重性精神疾病之一,給患者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及經濟壓力,因此,探尋促使精神分裂癥患者痊愈的有效治療及護理途徑是目前精神科醫護人員面臨的難題之一。臨床護理路徑作為來源于臨床實踐的護理實踐參照標準,在應用過程中由于可對患者的病情隨時進行正確評估,而廣泛應用于臨床3。
有鑒于此,我院自2011年以來,將精神分裂癥的臨床護理路徑進行總結與實施,結果證實:經過不同臨床護理措施后,觀察組不僅社會能力優于對照組,而且治療依從率為87.18%,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以患者為基礎,考慮到患者的臨床需求的護理路徑4,針對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狀態,進行預見性的護理措施,對于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與負擔,促進護患關系和諧,有效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沈漁邨.精神病學(第4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93
[2]殷俊先,曾會群.臨床護理路徑在精神分裂癥病人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08,1(1):4-5
[3]高月云,季日峰.臨床護理路徑對精神分裂癥的護理效果分析[J].2006,19(4):296—297
[4]章飛雪,張素娟,劉家洪,等.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其家屬實施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中國健康教育,2011:27(4):29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