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老年清醒鼻飼患者每次鼻飼量及間隔時間。
方法:選擇長期鼻飼老年清醒患者5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進行對照觀察。在鼻飼置管方法、鼻飼體位、鼻飼液成分、日鼻飼液總量相同的前提下,兩組按照實驗方法鼻飼,均觀察餐后反流、
胃潴留、腹脹、腹瀉、便秘情況。
結果:2組老年不同年齡段的鼻飼患者在單次不相同鼻飼量及間隔時間下,患者并發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患者消化系統的休息時間得到延長,但實驗組鼻飼日工作量明顯減少,患者饑餓感減少。
結論:老年清醒鼻飼患者每次鼻飼量根據患者產生飽足感而定,總量不超過500mL,和間隔3—4h的時間適合60~80歲老年人生理的鼻飼量值。
關鍵詞:老年清醒鼻飼量鼻飼間隔時間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97-02
為探討老年清醒鼻飼患者每次鼻飼量及鼻飼間時間,我們從2010年2月~2011年4月對住院的50例老年鼻飼勻漿膳患者采用相同鼻飼量及間隔時間的鼻飼方法,并進行臨床觀察,以探索理想的、適合老年人生理的鼻飼量,更好地指導臨床鼻飼護理工作,并減少護理工作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50例患者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60~80(71.46±6.94)歲。其中診斷為腦梗死后遺癥24例,腦出血后遺癥8例,老年癡呆癥5例,帕金森病13例。均為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需長期進行鼻飼的清醒患者。膳食種類:勻漿膳。納入標準:①告知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②各種原因不能進食需通過鼻胃管注入食物的患者。③年齡60~80歲,男女不限。腸鳴音正常、胃腸功能正常。④病情穩定無糖尿病及胃腸道疾病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進行對照觀察。兩組患者間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方法。對照組:日總量1600ml,鼻飼量從200ml開始,逐日增加,每日遞增50ml,增加至300ml后維持,含灌注前后溫開水50ml,每餐間隔時間3h,直至灌注完為止。時間安排:7∶30;10∶30;13∶30;16∶30;19∶30;22∶30。觀察期限為4周。實驗組:每次鼻飼量以患者產生飽足感,但不超過500mL為宜,每餐間隔時間4h,每日4餐。時間安排:8∶00;12∶00;16∶00;20∶00HD維持。觀察期限為4周。2組患者均采用l6號硅膠胃管。插胃管長度從發際至劍突再延長8~10cm,鼻飼時將床頭抬高30~80°(呈半坐或坐位),鼻飼后保持該體位30~60min,鼻飼速度20~30ml/min,每次鼻飼前檢查并確定胃管在胃,兩次喂食之間喂水200~300ml。飲食配置:根據主管醫生醫囑中飲食要求,由本院飯堂或指導家屬制定勻漿膳食。
1.3觀察指標。并發癥:餐后反流、餐前胃殘余量(兩組均在飼食前用50ml灌液器接胃管抽取胃內容物,以ml計量,超150ml為胃潴留)、腹脹、腹瀉、便秘的觀察。
1.4統計學方法。采用X2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老年清醒鼻飼患者并發癥比較見表1。
2.2日工作量比較,實驗組的鼻飼日工作量明顯減少。患者訴饑餓感明顯減少。老年清醒鼻飼患者鼻飼量根據患者的飽足感調整,間隔4h的時間符合60~80歲老年清醒鼻飼患者的生理需求。
3討論
國內護理學者對老年鼻飼量及間隔時間也進行了研究,但針對老年清醒患者的每次鼻飼量及間隔時間的研究較少,由于老年人身體活動量逐漸減少,代謝率下降,各系統器官的生理功能減退,特別是胃腸道功能減退,使胃排空延緩。胃潴留與胃蠕動減弱,胃排空延遲有關。老年人胃液體半排空時間為123min,青年人為47min,而固體排空時間與青年人相差不大。因此,本實驗設定的單次鼻飼量以患者產生飽足感而定,總量不超過500ml,每次鼻飼間隔時間長,不但使患者在兩次鼻飼之間消化系統休息時間延長,減少再次灌注時由于胃內容物沒有完全排空而引起的食物反流及誤吸,同時也可以減少患者因饑餓感所帶來的不適,滿足營養需求。
本研究顯示,2組老年清醒鼻飼患者在單次不相同鼻飼量及間隔時間下,患者并發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于鼻飼次數較教科書(每2h進行1次鼻飼)減少,明顯減少護理工作量,對于提高護士工作效率、減少護理人力資源的浪費及社區、家庭具有一定的指導性意義。
參考文獻
[1]趙曉輝,劉曉聯,閻書展.老年臥床患者不同鼻飼方法的比較[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10):11—12
[2]耿德章.中國老年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9
[3]周策,王梓凌,趙雪萍,等.長期鼻飼勻漿膳食的老年患者鼻飼模式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10):869—871
[4]陳麗靜,劉小紅,李珍珍.顱腦損傷患者鼻飼量及間隔時間的探討[J].護理學雜志,2008,23(10):75—76
[5]卿紅英.成人鼻飼量的護理探討[J].川北醫學院學報,2003,18(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