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肝癌介入治療患者疼痛和胃腸道反應的影響。
方法:將48例肝癌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4人,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強認知干預、飲食指導、心理護理、并發癥預防、家庭以及社會支持等綜合護理干預措施,介入治療后觀察兩組患者腹部疼痛程度以及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情況。
結果:觀察組24例患者疼痛、惡心嘔吐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綜合護理干預明顯減輕了患者的病痛,癥狀得以緩解。
結論:介入治療后,醫護人員應預防惡心、嘔吐、腹痛、便秘、胃腸道出血等并發癥,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腹痛、腹脹以及胃腸道反應,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早日康復。
關鍵詞:護理干預肝癌介入治療疼痛胃腸道反應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125-02
肝癌是指發生于肝臟的惡性腫瘤,多為原發性肝癌,是我國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危害人們的生命健康。在肝癌中,血管性介入治療臨床應用最多,肝癌介入治療主要是通過對肝動脈灌注化療藥和血管栓塞,阻斷肝區腫瘤的供血,使其嚴重缺血、缺氧壞死而縮小,從而達到治療肝癌的目的1。但是介入治療后患者有可能發生惡心、嘔吐、腹痛、腹脹、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應,嚴重影響了患者身心健康,因此,護理人員在患者介入治療后要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減輕患者的病痛,預防胃腸道反應,才能提高治療效果,早日恢復身體健康。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8年2月~2010年5月我院收治肝癌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經CT、超聲、核磁共振等影像學、病理學檢查進行確診。48例患者中,男30例,女18例;年齡35~74歲,平均年齡54.2歲;患者臨床癥狀為腹水、腹脹、面色萎黃、消瘦、乏力、肝區疼痛等。
1.2方法。在無菌操作下,經股動脈穿刺,將導管置于肝腫瘤供血動脈,根據腫瘤部位的大小、形狀、血供等情況決定藥量的多少,將化療藥物經導管緩慢注入。常用的化療藥物有絲裂霉素、阿霉素、5-氟尿嘧啶、順鉑等。
1.3結果。48例肝癌患者經介入治療后,腹痛腹脹23例,胃腸道反應38例,發熱14例,尿潴留7例;術中血壓升高者9例。對照組經常規護理癥狀有所減輕;觀察組經綜合護理干預,患者癥狀基本消失。
2護理干預
觀察組與對照組均進行常規護理:①患者進行介入治療后,需絕對臥床休息24h,護理人員應按時巡視病房,密切觀察患者穿刺部位有無滲血、血腫以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等;②術后在患者的穿刺部位需用砂袋壓迫止血8h,穿刺側肢體制動12h;③患者穿刺部位應包扎好,保持清潔衛生,預防感染。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觀察組給予以下護理干預:
2.1提高患者認知。護理人員要掌握患者的資料,在介入治療前要對患者進行溝通指導,講解有關治療的方法、過程以及治療效果等,告知患者術后有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原因以及預防措施,消除患者的緊張、憂慮、恐懼等不良心理因素,使患者能夠做到心中有數,增強治療的自信心,從而更好的配合醫生完成治療過程。
2.2術前指導。術前陪同患者做好肝腎功能監測;檢查出凝血時間以及凝血酶原時間;指導患者術前6h禁食禁水;控制血糖和血壓,確保手術過程順利進行。
2.3術中護理。在介入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嚴密監護患者的生命體征,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患者一旦出現胸悶、心悸、呼吸障礙等情況應及時報告醫生進行救治;治療結束后,按時監測患者的心率、血壓以及動脈搏動情況。積極配合醫生做好各種化療藥物的溶解,藥物應按時有序的進行灌注,患者因短時間注入高濃度化療藥物及栓塞作用可能會引起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胃部不適等胃腸道反應,此時可靜脈滴注胃復安、地塞米松10mg,可以有效緩解不良反應。
2.4術后護理。術后由于腫瘤組織壞死吸收可引起患者發熱癥狀,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多飲水,給予物理降溫,必要遵醫囑給予藥物降溫,一般情況下2~3d后體溫可恢復正常;栓塞引起組織缺血壞死,炎癥刺激肝包膜可導致肝區疼痛,血管壁營養障礙,導致組織缺血缺氧也可引起疼痛2。詳細講解肝區疼痛的原因,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指導患者疼痛時應以胸式呼吸為主,減輕腹部壓力刺激,必要時針對患者具體情況給予適當的鎮痛藥物,告知患者疼痛時應取側臥位或半臥位,適當的局部按摩也可減輕疼痛。患者發生嘔吐時要防止嘔吐物吸入氣管,指導患者頭部偏向一側,同時注意補液,維持水、電解質的平衡。
2.5心理護理。保持病房環境的清潔舒適,護理人員要耐心聽取患者的傾訴,理解同情患者及家屬,引導患者轉移注意力,實時的心理宣泄也有助于患者減輕疼痛。護理人員應配合家屬,多給予患者溫暖、同情與支持,提高患者戰勝病痛的自信心。
2.6飲食護理。術后應指導患者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等營養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少食多餐,靜脈補液,鼓勵患者多飲水,保持排便通暢,減輕化療藥物及造影劑對腎臟的損害。有針對性的飲食指導,可以改善患者的胃腸道環境,避免術后便秘的發生,減輕患者心理壓力。
3小結
肝癌介入治療是指經股動脈插管將抗癌藥物或栓塞劑注入肝動脈的一種區域性局部化療3,這是目前臨床上廣泛應用的治療肝癌的方法,其創傷小,抗癌藥物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大大提高了治療效果,減少了對人體其他細胞組織的傷害。介入治療后,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疼痛、發熱、胃腸道反應,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壓力,影響治療效果。本文通過對觀察組24例肝癌介入患者的護理干預,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患者的疼痛程度也明顯低于對照組,胃腸道反應較對照組明顯減輕,由此可見,精心而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以緩解患者的疼痛,減輕胃腸道反應,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陸錦云,趙愛民,張冠山等.介入治療的并發癥及處理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10(7):39-40
[2]丁榮霜,孟繁會,于素娟等.熱療輔以介入治療巨塊型肝癌的護理23例[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3):51
[3]邵玉芬.原發性肝癌介入治療96例護理體會.中國社區醫師,2009(3):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