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腦卒中偏癱早期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141-02
急性腦血管病是一組急劇發病,造成病人死亡或癥狀(可)持續24小時的局部腦血管病,又稱腦卒中或中風(apoplexy或stroke),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居1994年我國城市人口死因的首位,為發達國家人口前三位死因之一,各個年齡組均有發病,但中年后急劇增多,以往醫生只是注重疾病的治療而忽視了早期康復功能訓練,導致較高的致殘率,因此,腦卒中偏癱病人早期康復護理有著極重要的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04年6月-2009年12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治療腦卒中患者87例,并根據臨床表現,CT或MRI確診,符合我國現行腦血管診斷標準,隨機分為2組,運動康復組47例;男36例,女11例,年齡45-77歲,平均年齡58.2歲。對照組40例,男31例,女9例,年齡46-76歲,平均年齡57.7歲。其中腦梗死73例,腦出血14例,均系首次發病,發病當日或一周內入院,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動受限,2組年齡、性別、偏癱側別,病變性質及入院時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2組的藥物治療方案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
1.2方法。2組患者均接受神經內科常規藥物治療,對照組隨意鍛煉,運動康復組在腦梗死病情平衡后48小時開始訓練,腦出血一周后開始康復訓練,訓練過程中定期評估,并根據訓練效果調整康復訓練方案。
2護理
2.1心理護理。腦卒中患者發病急,易產生焦慮、恐懼、抑郁、煩燥、悲觀等心理,不配合治療,及早向患者進行疾病知識的宣教,給予應有的鼓勵,使患者意識到疾病的治療不能只賴于藥物治療,精神愉快、心情舒暢也是加速康復的重要條件。護士采用勸導、啟發、同情、支持、解釋等方法幫助患者認識問題、消除疑慮、改善心鏡,提高信心,并向患者反復講解和強調肢體早期康復訓練及長期鍛煉的重要性,在患者、家屬的理解配合下和醫護人員的幫助下共同完成運動康復計劃,幫助患者恢復功能。
2.2皮膚的護理。急性期患者癱瘓在床,要定時幫助患者更換體位,保持皮膚的清潔與干燥,預防褥瘡的發生,并幫助患者按摩全身肌肉,防止肌肉萎縮及關鍵攣縮,促進肌肉的恢復。
2.3良肢位的保持,良肢位是防止或對抗痙攣勢的出現,保護關節及長期誘發分離運動而設計的一種治療體位,要求患者上肢處于伸展位,一般來說,必須臥床時采取健側臥位或平臥位交替變換體位是最佳選擇,盡量減少患側位,預防患側肢體受壓,要求患側關節保持伸展位,肩關節外展40度,內旋15度,屈40度,下肢為屈曲位,臥位時肢體置于抗痙攣體位,仰臥位時上肢體取肩上抬,臀外旋稍外展,肘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并分開,整個上肢放在枕頭上,下肢采取骨盆、胯前挺、大腿稍向內加緊,并稍向內旋腿外側墊物,患踝呈90度,足尖向上,健與患側臥位交替,無論仰臥位、側臥位均應注意。
2.4按摩、被動運動及主動運動。按摩手法要輕,緩慢,有節律,不使用強刺激手法對肢體進行按摩,尤其要注意患側肢體的按摩,先用熱毛巾進行按摩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環,消除腫脹緩解疼痛,預防靜脈炎,促進肢體功能恢復,對肌張力高的肌群用按扶性質的推摩,使其放松,順序從遠心端向近心端,由淺至深,慢快適宜,2次/天,15分鐘/次,對肌張力低者用摩擦和揉捏,按摩后進行各關節的被動運動,主要做好上下各關節的屈伸,內外旋轉,外展等活動,先大關節,后小關節。做髓關節和肘關節活動時,注意手法揉和,活動幅度不宜過大,應小于或等于90度,以免發生骨化性肌炎,要有節律,避免用暴力強制牽連或劇烈運動,以免造成關節肌肉損喪,每個關節活動5—6遍,3—5次/天,3—5分鐘/次,視病情可增減鍛煉的時間及次數,防止過度勞累。
2.5手的功能鍛煉??衫萌粘S闷啡缜颉⒎e木、握力器等,練習伸肘、伸腕、伸指、抓、捏、握、拿等動作,所作用的器具,應由大到小,動作由簡單到復雜,由粗到精細,反復訓練手的靈活性,協調性。
2.6坐位訓練。先取15—30度臥位,每2—3天增加10度,每次增加5—10分鐘,至維持90度,保持30分鐘,后進行坐位平衡訓練,患者先側移至床邊,用健腿將患腿移于床邊外,軀干向患側旋轉,健手橫過身體,在患側用手推床至坐位,當軀干有一定控制力時,可讓患者用健手持物或擺動,以增加坐位平衡的難度。
2.7站立訓練。首先進行患側下肢的負重訓練,原則由易到難,負重由少到多。方法:讓病人健側臀部坐在較高的床邊,并向下用力,康復人員用一手輔助控制患側膝關節,另一手保持患側上肢抗痙攣體位,當病人可在一定范圍內自動屈伸膝關節后,可逐步降低床的高度,增大患側關節屈伸活動范圍,其后讓病人雙足平行站立,將其身體重心緩慢地移向患側,避免膝關節過度伸屈。
2.8患側下肢支撐訓練。病人站立位,身體重心移向患側,健手可抓握一固定扶手以保護作用,健足放在康復人員腿上,避免患側關節過度屈伸,用于輔助膝關節保持屈位15度左右,隨著患側下肢負重能力的提高,可用另一手握住病人的健腿,使之向下踩的力量減弱,進而使患側下肢負重能力逐漸接近單足站立時的平衡能力。
2.9步行訓練。隨著患側肢體負重能力的提高,可開始逐步訓練,站立時由家屬協助步行,采取癱瘓的下肢栓一根繩子,在患者想邁步時家屬就協助往上提繩子,使癱瘓腳步能邁步,行走稍平穩后患者可推輪椅或手持拐杖獨立練習步行,但要在護士和家屬的嚴格看護下訓練,防止跌倒。
2.10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訓練。指導并幫助患者用餐,處理個人衛生,穿脫衣服等,每日2—3次,30分鐘/次,逐步減少對患者的幫助,并在訓練時給予鼓勵和誘導,直到獨立完成。
2.11健康教育。從患者入院當天開始,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重點講解生活方式與腦卒中的關系,疾病的發展與轉歸過程,各項康復措施對愈后影響,多與病人家屬交流,反復強調肢體早期活動及長期技能鍛煉的好處,列舉有關病例,提高認識和信心。
3結果
2組接受治療后四周對所有患者上下肢肌力進行比較,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P<0.01),提示康復組肌力優于對照組,通過對87例腦卒中病人的早期康復治療及護理,4周后對所有病人采用Barthel指數積分明顯提高,患者綜合治理能力增強,對他人的依賴程度減輕。
4討論
隨著經濟、醫療水平的提高,腦卒中的發病率和搶救成功率逐漸上升,存活的病人,既往有肢體功能障礙、直接影響ADL能力,而ADL能力恢復可提高病后的生活質量,減輕社會和家庭的負擔。
從以上可以看出康復訓練的時間越早恢復效果越理想,腦卒中偏癱恢復從發病后數天開始,3個月內恢復速度最快,3個月—1年仍有恢復,但速度明顯減慢,故應強調早期康復治療。早期康復訓練在促進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顯著優于單靠藥物治療及恢復期再進行康復治療,是任何藥物和器械所不能代替的。早期成功康復護理,可大大減少肌肉萎縮,肩關節半脫位,關節攣縮畸形、足下垂、內翻等。腦卒中繼發障礙有利于早期恢復,所以,只要腦卒中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醒、神經學體征不再進展,48h后就可以開始康復訓練。早期、及時、合理、反復的康復訓練,可以有效的降低腦卒中患者的致殘率,減輕患者的痛苦及經濟負擔,提高生活質量,縮短住院時間,使患者早日回歸社會,造福于社會。
參考文獻
[1]陳灝珠,主編.實用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發行,1998年12月第10版,第40次印刷,P2206-2207
[2]貝政平.內科疾病診斷標準,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185
[3]朱述鳳,張莉.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齊魯護理雜志,2005,11(7),782
[4]圖娟.腦卒中偏癱早期康復護理體會.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2,4(1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