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針灸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所致偏癱的臨床療效。
方法:將我院收治的40例腦血管意外中風所致偏癱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只采用康復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針灸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結果:觀察組的運動能力(Fugl-Meyer量表)和生活能力(Bathel指數)較治療組改善顯著(P<0.05)。
結論:針灸配合康復訓練可極大地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肢體功能和生活能力,減輕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偏癱中風后遺癥針灸療法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194-02
中風屬于現代醫學中的腦血管病范疇,該病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該病已成為諸多死亡因素的首位,并且患有該病的人中有86%的患者都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因而對中風后遺癥的治療,減少致殘率是醫學界一個有待完善與解決的課題。筆者在近年來的臨床實踐中,通過單純的康復治療與針灸配合康復治療中風后遺癥,進行觀察,后者取得較好療效,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病例來源于我院住院病人,共40例。并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21例,男19例,女2例;年齡53~72歲,平均年齡62.5歲;左側偏癱8例,右側偏癱13例;腦梗死17例,腦出血4例;對照組19例,男15例,女4例;年齡56~70歲,平均63歲;左側偏癱10例,右側偏癱9例;腦梗死16例,腦出血3例。
2治療方法
治療組均接受神經內科中西醫結合常規治療,西醫給予促進腦組織功能恢復、營養神經細胞的藥物;中醫急性期采用活血化瘀、痰瘀同治、通腑醒腦為主的中藥治療,后期應重視益氣活血與肝腎同治的原則。病情一旦穩定即腦梗死患者在入院后5d,腦出血患者在入院10~14d之間,治療組開始針灸配合康復治療,對照組單純運用康復治療。
2.1針灸方法。取穴:百會、風池、天鼎、肩骨禺、曲池、合谷、外關、環跳、足三里、陽陵泉、懸鐘、解溪、太沖。操作方法:均采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min。兩組均每日1次,10d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中間休息3~5d。
2.2康復訓練。早期功能訓練患側做被動訓練,健側做主動訓練,盡快提高肌張力和平衡肌張力,改善功能活動能力。中期肌張力增高,采用拮肌活動,促進更多分離動作的出現。恢復期加強對運動技能的控制,改進反復活動,提高動作的速度。可按下列康復項目,循序漸進,每日2次,每次45~60min。①翻身:定時變換體位,保持良好肢位。②關節活動:由大關節開始,幅度由大到小。③坐起及坐位平衡訓練。④站立訓練,站立平衡,雙膝,單膝立位平衡。⑤慢步訓練。⑥上下臺階訓練。⑦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3治療效果
按照偏癱功能恢復過程六階段及功能評定標準,2個月后治療組對提高患者的肢體恢復、改善患者日常生活運動能力,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
4討論
中風偏癱病人經積極搶救,一旦病情穩定后,1~3個月恢復達最大限度,3月后因各種繼發性障礙恢復減慢,故應及早介入針灸和康復訓練。針對病變的不同時期,采用多種康復治療手段,才能從不同的方面幫助患者恢復運動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早日重返社會。傳統針灸醫學與現代康復醫學在適應癥上有相同的疾病譜,且治療的時機相同,針灸與康復早期介入加快了對中風偏癱患者的康復。康復醫學理論認為腦卒中后中樞神經系統在結構上或功能上具有重新組織能力或可塑性,在條件適宜時部分神經元可以再生。因此康復治療中通過輸入正常的運動功能模式來影響輸出,從而促進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建立正常的運動模式能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實現功能重組,達到運動功能最大限度恢復的目的。“治痿獨取陽明”,故針灸選穴中應首選陽明經穴。《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莞于上,使人薄厥”,說明“血菀于上”是本病發生的重要病機,故取近頭部百會、風池熄風清腦;肩骨禺、合谷、天鼎、外關用于上肢癱;環跳、足三里、陽陵泉、懸鐘、解溪、太沖可用于下肢癱及足癱,以循經取穴與局部取穴相結合。頭部穴位可改善大腦的血液循環,促進神經細胞的修復及刺激神經細胞恢復運動機能,局部取穴可促進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針灸與康復配合治療腦中風偏癱越來越被醫學界所認同,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為腦中風患者帶來了新的生機,是目前中風病臨床實踐中的一個新亮點。
參考文獻
[1]王紹華,王東民.鑒定中患方當事人心理狀況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09年25期
[2]羅艷紅,鐘廣偉.不同中醫證候腦卒中患者的心理狀況分析[J].中醫藥導報,2009年10期
[3]王永紅.腦血管意外致偏癱的康復治療[J].吉林醫學,2010年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