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小針刀配放血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伴根性坐骨神經痛療效觀察。
方法:對門診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伴根性坐骨神經痛患者進行小針刀配放血療法治療。
結果:治療80例痊愈68例占85%,顯效10例占12.5%,有效2例占2.5%,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
結論:小針刀配放血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伴根性坐骨神經痛效果顯著。
關鍵詞:小針刀放血腰椎間盤突出癥根性坐骨痛
【中圖分類號】R-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201-01
近年來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日益增多,且顯年輕化趨勢,嚴重影響工作學習,筆者采用小針刀配放血療法治療80例效果顯著。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80例為2012年3-5月門診患者,男55例,女25例,年齡30-70歲(38.5±3)歲;病程1周-10年。均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1,均為L4/5或L5/S1椎間盤突出,均通過CT確診且排除其它鑒別診斷及禁忌癥。其中無椎管狹窄單側根性坐骨神經痛60例,雙側15例;有椎管狹窄伴單側根性坐骨神經痛5例。
1.2治療方法。①小針刀療法:患者取俯臥位,腹部墊上枕頭,裸露腰臀部,按壓尋找腰臀部壓痛點及其結節條索等陽性反應點,用黑色油性筆做標記,常規消毒、鋪巾,按壓痛點或陽性反應點加壓進針,刀口線與神經、血管、肌纖維走形方向平行,直達剝離處,根據情況行剝離手法。以患者有脹感,剝離處松軟為標準,出針、按壓針孔至不出血為止,7天1次,3次1療程,大多數在1療程痊愈。②放血療法。患者取俯臥或側臥,裸露患肢,取患者殷門、委中、承山等穴常規消毒,用7號注射針頭迅速刺破選穴皮膚,每穴連續刺2-3次,拔上消毒火罐,通過負壓促其出血,血量總計5-20ml/次為宜,5分鐘后取掉火罐,消毒傷口,再用紅外線燈照射傷口防其感染,每周1次,3次1療程。
1.3療效標準。痊愈:癥狀完全消失;顯效:偶有腰痛伴坐骨神經痛,臥床休息后癥狀消失;有效:腰痛伴坐骨神經痛明顯減輕,但癥狀未消除;無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無改變。
2結果
痊愈68例占85%;顯效10例占12.5%;有效2例占2.5%;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
3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腰腿痛最常見原因之一,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腰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因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引起腰腿后神經功能障礙,95%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生在L4/5或L5/S1椎間盤,故患者多有坐骨神經痛2。小針刀療法屬于一種微創的閉合性療法3,同時也貫通了中醫的針刺效應,既有西醫的解除粘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又有中醫的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之效。放血療法為中醫的傳統特色療法,《調經論》講“病在脈,調之血”指出放血是驅逐病邪的一種方法;《靈樞·九針十二原則》提出了“菀陳則除之,去血脈也”的治療原則,選擇殷門、委中、承山諸穴主要因經絡學說的足太陽膀胱經與西醫的坐骨神經分布相似,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通過放血,血行風自滅,血行氣行,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
將小針刀與放血療法配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伴根性坐骨神經痛,既運用了西醫的現代微創療法,也結合了中醫傳統的特長,事半功倍,療效可靠。
參考文獻
[1]岳壽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非手術治療.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76-190
[2]邵福遠,邵華磊.頸肩腰腿痛應用診療學.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763-769
[3]朱漢章.小針刀療法[J].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