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技術(MSCTA)對腦內小動脈瘤的診斷價值。
方法:選取40例腦內小動脈腫瘤患者,使用多層螺旋CT機檢查并采用容積再現技術(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蓋法(SSD)等進行三維圖像處理。對所有患者行DSA檢查,與CTA的結果對照分析。
結果:DSA證實40例病人42個動脈瘤,其中前交通動脈瘤10個,大腦中動脈瘤8個,大腦前動脈瘤11個,后交通動脈瘤13個。CTA檢查共檢出40個動脈瘤,1個大腦前動脈瘤和1個大腦中動脈瘤未能檢出,檢出率和準確率為95.23%(40/42)。
結論:多層螺旋CTA是無創性檢查腦內小動脈瘤的重要手段,診斷價值及臨床應用價值高。
關鍵詞:腦動脈瘤多層螺旋CTX線計算機血管造影術
【中圖分類號】R-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207-0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08年8月至2011年10月期間來我院診治的40例腦內小動脈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37~75歲,平均年齡48歲。
1.2檢查方法。對40例患者先進行多螺旋CT血管造影檢查后,再進行DSA檢查,分別記錄兩次檢查所得結果,并進行對比分析。對比劑為碘海醇370mgI/ml,劑量80~100ml,速率3.0~3.5ml/s,采用小劑量測峰值法,測出掃描延遲時間。CTA后處理采用容積再現技術(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蓋法(SSD)輔以CT閾值調整和去顱骨技術。DSA檢查使用GE Advant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
1.3圖像處理方法。將所獲取的CTA圖像資料由兩位高年資放射科醫生進行分析,再對比DSA檢查結果評價CTA對顱內動脈瘤的診斷價值。其中CTA圖像傳至GE ADW4.2工作站采用容積再現技術(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蓋法(SSD)技術進行三維圖像處理,同時結合MPR重建圖像。
2結果
40例腦內小動脈腫瘤患者CTA檢查共檢出共40個動脈瘤,其中前交通動脈瘤10個,大腦中動脈瘤7個,大腦前動脈瘤10個,后交通動脈瘤13個,40個腦動脈瘤最大為5mm,最小為2.5mm。DSA檢查結果為:40例病人共有42個動脈瘤,其中前交通動脈瘤10個,大腦中動脈瘤8個,大腦前動脈瘤11個,后交通動脈瘤13個。對比分析后,CTA檢出率和準確率為95.23%(40/42)。根據圖像效果顯示,CTA以VR重建效果最佳,其立體感強,可以進行任意角度觀察,MIP可以準確顯示瘤體、瘤頸的大小,SSD圖像比較粗糙,層次感不強。
3討論
3.1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的優點。本組研究采用小螺矩,相比以前1.5或者2.0螺矩,所獲得的掃描信息更為豐富。同時使用了高濃度對比劑,增加了密度對比,對小血管顯影效果佳,通過CTA后處理,輔以適當的閾值調整。VR采用不同的透明度和彩色編碼,使圖像更精確。VR對動脈瘤的撿出效果率較MIP、SSD高;MIP能多層面顯示血管的二維結構,從任意角度顯示血管壁的鈣化情況,在顯示血管壁的鈣化方面較VR、SSD有明顯優勢;SSD圖像相對粗糙,閾值的調整直接影響到圖像質量4,對細小血管顯示效果不佳,容易出現假陰性,這是造成顯示率低的原因,但顯示動脈瘤的空間關系較好,所以SSD僅為CTA的輔助技術。
3.2腦CTA與其他檢查方法的比較。本組大多數是在蛛網膜下腔出血而進行CTA檢查,CTA較DSA及MRA檢查時間短,適用于不能行長時間檢查者,無動脈損傷及中風危險,可很好顯示鈣化,不受金屬夾限制。
3.3腦CTA的局限性及本組未檢出腦動脈瘤分析。本組左大腦前動脈A2段及左大腦中動脈M3段各1個動脈瘤未檢出,病人治療后病情好轉,作DSA檢查才發現,回顧分析CTA圖像,兩個動脈瘤的載瘤動脈顯影較細、較淡,DSA檢查提示兩個動脈瘤瘤頸細小,兩個動脈瘤均小于3mm,與DSA診斷醫生共同讀片后認為載瘤動脈本身較小,并有腦血管痙攣、瘤頸細小可能是CTA未能顯示動脈瘤之因,作DSA檢查反復動態觀察才發現。
3.4腦CTA掃描應該注意的要點。①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病人發病初期腦膜刺激征比較明顯,病人躁動,平掃完成發現出血作CTA掃描時可要求臨床醫生適當用藥,使病人在掃描過程中保持安靜。②采用小劑量測峰值法,測出掃描延遲時間,或者用SmartPrep跟蹤觸發技術,這兩個方法比憑經驗設定掃描時間客觀。③選用高濃度對比劑,合適的注射速率。
綜上所述,多層螺旋CTA是無創性檢查腦內小動脈瘤的重要手段,診斷價值及臨床應用價值高,應做好掃描前準備、掃描時間的把握以及多種圖像后處理技術的聯合應用。
參考文獻
[1]王明治.神經病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49
[2]Lenhart M, Bretschneider T,Gmeinwieser J, et al. Cerebral CT angiog 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ac ute subarachnoid he morrhage[J].Acta Ra diol,2009,38(2):781-796
[3]Liang EY, ChanM, Hsi ang JH, et al. Detec t ion and as sessment of in tracrani al aneurysms: value of CT angiography with s hadeds urface dis play[J].AJR,2011,165:1497-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