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孕期抑郁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通過分析孕期抑郁產生的原因,及早進行干預和預防,以減少孕期抑郁對母嬰產生危害。
關鍵詞:孕產婦心理孕期抑郁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219-02
妊娠和分娩對婦女來說是一次生物、社會和心理的應激過程,大多數婦女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恐懼感,尤其是初產婦和孕晚期。隨著孕周的增加及產期的臨近,生理負擔進一步加重,情緒不穩定,容易產生生理沖突,且產婦處于自身調整、家庭關系、經濟負擔等強烈的壓力情境之中,極易出現復雜的精神、心理和軀體變化,對分娩產生不良的影響1。積極的心理反應有利于胎兒發育和分娩過程,而負性心理反應會使心理活動失衡,導致神經活動和內分泌失調,不同程度的影響妊娠結局及母兒的安危。近幾年來,隨著對分娩期精神衛生方面研究的深入,人們已經從單純的產后抑郁認識到整個圍生期焦慮和其他心理問題,并提出早期發現和早期干預2。
1孕期抑郁的原因
1.1孕期體內激素水平的顯著變化。懷孕期間體內激素水平的顯著變化,可以影響大腦中調節情緒的神經傳遞素的變化,尤其是在孕6-10周及臨產前孕婦更容易感覺焦慮,這是懷孕期間的正常反應,但部分孕婦會為此陷入痛苦和失望的情緒中而變得焦慮、抑郁。
1.2家族及個人抑郁史。如果孕婦本人或家族曾有過抑郁史,那么懷孕后更容易患抑郁癥。
1.3家庭及社會因素。家庭及社會支持系統是影響妊娠、分娩結局及產后康復的重要因素,如人際關系敏感、配偶關系緊張、婚姻滿意度低、經濟壓力大等。有的孕產婦由于對嬰兒性別不滿而出現心理上的自卑、焦慮、抑郁和心情沮喪,社會心理因素在產婦抑郁癥的發生中起著重要作用3。另外還與產婦的年齡、文化水平程度及職業等有關。
1.4心理因素。產婦在孕期處于一種矛盾的心理狀態,一方面對即將到來的小生命懷抱期待欣喜的心態,另一方面又因各種原因如對分娩的恐懼、擔心分娩是否順利、胎兒安危等因素而感到憂慮和恐懼,尤其是生活有過重大變動、有過痛苦懷孕或流產經歷、雙胎或多胎妊娠等的孕產婦。在臨床工作中,不乏有部分初產婦聽到有關分娩的負面影響,致使對分娩存在恐懼,致使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而孕婦的情緒改變可致使機體產生一系列變化,同時也可使內分泌發生變化,交感神經興奮等,從而導致出現不良后果。
1.5疼痛。臨產后宮縮時孕婦會有疼痛感,而隨著產程的進展、宮口的擴張及胎頭的下降,孕婦的疼痛感越來越強烈,雖然這是一種生理現象,但這種疼痛會讓孕婦對分娩產生巨大的壓力、感到恐懼、焦慮和抑郁。
2預防措施
2.1產前健康教育。加強與孕產婦的交流,了解孕婦的生活經歷和心理狀態,針對孕婦的不同情況如年齡、職業、文化水平、性格等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評估,并采取相應的心理指導;介紹有關妊娠、胎兒生長發育及分娩知識,讓孕婦知曉分娩是一個很自然的生理過程,以消除其緊張恐懼情緒。另外,指導產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正確處理家庭及社會關系,告知孕婦的家人正確對待孕婦的生理及心理變化,積極滿足孕婦的心理需求。
2.2產時護理。產時由專人陪伴,指導正確運用呼吸減痛法,適當進行觸摸,也可運用各種方法如音樂療法等分散其注意力,適時進行鼓勵和心理安慰,以減輕疼痛縮短產程。胎兒娩出后進行早接觸、早吸吮,以滿足產婦的心理需求,建立母子感情,盡早進行角色的轉換與適應。
2.3產后護理。創造安靜、溫馨、舒適的休養環境,營造快樂的心理氛圍,及時產后健康宣教。教授產婦母乳喂養的方法、技巧、喂養姿勢以及新生兒的觀察與護理,指導家屬積極參與護理新生兒,以保證產婦充分休息,盡早恢復體力。指導家屬正確對待產婦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當產婦抱怨時,不要加以阻撓,要待產婦平靜后耐心的對產婦進行心理疏導;也可告知醫務人員,由專業人員以科學的態度、恰當的方法幫助產婦度過難關。另外,產后家庭訪視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由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員對出院后的產婦提供生理、心理和情緒等方面的指導和支持,對高危人群增加訪視次數,可有效減輕產后抑郁情緒的發生。
孕期抑郁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涵蓋了心理、生理、產科、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不僅影響產婦的產程安全和分娩質量,還會對嬰幼兒的情緒、智力發育和行為發展帶來明顯的不良后果,應引起醫院、家庭和社會的重視。醫務人員應端正服務態度,分娩時注意自己的言行,用親切、友善的語言方式指導產婦配合醫務人員順利完成分娩,并有效減少分娩方式和產時并發癥給產婦帶來的心理負擔。另外,及早篩查孕期高危人群,從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等方面進行產前、產時及產后的主動、全面、連續的綜合護理干預,積極進行心理護理和心理治療,以降低孕期抑郁水平,減少孕期抑郁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黃朝梅,譚紅彤.孕產期健康教育與產褥期母嬰保健知識及護理能力的關系.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07,8(23):3197
[2]Austin MP.Antenatal screening and early intervention for “perinatal” distress,depression and anxiety:where to from here [J].Arch Womens Ment,7(1):1-6
[3]李玉潔,呂修華,薛偉彩,等.新生兒性別對產婦心理和生理影響[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3,6(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