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腦卒中患者的焦慮及抑郁狀況,探討健康教育對其情緒的影響。
方法:選擇96例腦卒中無意識障礙患者,住院第一天采用焦慮自評量表及抑郁自量表方法調查,并進行統計學分析,同時進行隨機分組。兩組的入院焦慮評分經t檢驗,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接受責任護士的常規健康教育,在此基礎上干預組患者從第2天開始由專業護士進行的針對性的個體化健康教育,出院時再次用同樣方法調查,并與健康教育前比較。
結果:腦卒中無意識障礙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焦慮及抑郁癥狀。經過健康教育,患者SAS1及SDS2評分,焦慮及抑郁情緒的發生率均有降低,同健康教育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
結論:針對性健康教育,可減輕或消除腦卒中患者的焦慮及抑郁情緒,降低其發生率,有利于腦卒中恢復。
關鍵詞:健康教育腦卒中患者焦慮抑郁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221-02
腦卒中是一類危害人類健康問題的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率、患病率、致殘率均相當高,我國腦卒中的發病率為每年150/10萬3。腦卒中后抑郁、焦慮是腦卒中常見的情感障礙并發癥,發病率達20%~60%。為了最大限度的減輕病人的焦慮及抑郁等心理反應,本研究對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組,并對干預組進行一對一的針對性個體化健康教育,觀察健康教育在腦卒中患者焦慮抑郁情緒中的作用。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研究對象為從2007年10月-2008年2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96例符合上述標準的腦血管疾病患者,兩組患者一般統計學資料、基本疾病特征、社會支持等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具體方法。健康教育方法:兩組病人均按常規進行治療護理。對照組僅按常規做一些疾病知識的介紹及衛生宣教,干預組在此基礎上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在充分了解腦卒中病人對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礎上,科室分派兩名本科以上學歷的護士負責共同制訂腦卒中病人的健康教育資料,資料形式多樣,如圖片、小冊子以及書面材料等,并由科主任和護士站審核通過。其內容包括:①心理健康教育:主動與病人交談,耐心傾聽病人的真實想法,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讓恢復好的患者現身說法,樹立其長期治療的信心。②飲食健康教育:吞咽困難是腦卒中患者存在的癥狀之一,針對個體情況指導可進飲食的種類,注意事項等。③藥物療效及不良反應觀察的健康教育:解釋按醫服囑藥,定期檢測血壓,血糖、血脂、血液流變學的重要性及配合方法,有高血壓的患者還要堅持服用降壓藥,不能隨便減藥或停藥,以免癥狀加重。④肢體功能鍛煉、臥位的健康教育:包括急性期臥位及恢復期進行功能鍛煉的時間、方法、意義及注意事項。⑤預防繼發感染的健康教育:預防感染的意義,方法等。⑥腦卒中病人的出院康復指導。
1.3統計學處理。所有收集的資料量化后輸入計算機,用SPSS13.0軟件包計算樣本均數,標準差,并進行兩樣本均數t檢驗。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卡方檢驗。
2結果
2.1研究人群基本情況。96例患者均神志清,語言表達良好,無合并心功能和呼吸系統疾病等,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平均年齡(65.0±14.8);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1例,高中23例,小學及以下14例。對照組平均年齡(64.0±13.6)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2例,高中21例,小學及以下15例;兩組病人年齡、病程、文化程度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2.2干預組與對照組比較結果。兩組患者入選時SAS及SDS得分無統計學差異,干預后出院時得分均較前一階段顯著降低(P<0.01)。焦慮組:出院時,干預組降低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抑郁組:出院時干預組降低分顯著干預對照組(P<0.05),見表2(a)(b)。
經一般衛生宣教及疾病介紹后,對照組病人焦慮、抑郁雖也有所減輕,但其減輕程度不如干預減輕程度明顯,見表3(a)(b)。
3討論
本文調查結果表明,腦卒中后病人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交流和抑郁情緒,其中焦慮情緒發生率為52.08%,抑郁情緒發生率54.17%。由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入院時焦慮、抑郁程度比較無統計學意義,而通過健康教育后,出院時兩組患者的焦慮發生率為38.54%,抑郁發生率為47.91%,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組間比較,對照組入院時焦慮、抑郁發生率分別為52.38%、54.81%,出院時焦慮發生率為41.96%,抑郁發生率為51.78%,而干預組入院時焦慮和抑郁發生率分別為52.57%、54.56%,出院時焦慮和抑郁發生率分別為36.08%、46.87%。通過一般入院常規衛生宣教后,病人對疾病知識、治療及預后有一定了解后,其焦慮和抑郁發生雖較入院時降低,但是,因每個病人的病情,文化差異,個性及家庭關系、社會支持的不同,病人對疾病的理解、態度不同,其發生焦慮和抑郁的原因亦不同,根據不同病人的疾病特征及心理特點進行健康教育,使病人感覺到自己是被重視的,可幫助病人樹立自信心,也符合整體護理將病人作為一個整體的人護理。經針對性健康教育后病人焦慮和抑郁評分明顯較對照組降低顯著,說明采取針對性健康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在治療中應根據患者的年齡,病情、生活方式、心理問題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通過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縮短了護患之間的距離,使病人感動被尊重、支持和理解,病人有疑問可隨時向護士咨詢,不斷提高病人對疾病的認識能力,消除不必要的擔心和恐懼,增強了病人對治療的依從性,認識到心理健康對疾病恢復的正性促使作用,從而有意識的保持良好情緒,減輕焦慮及抑郁情緒。
本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健康教育后,出院時兩組患者焦慮及抑郁評分均較入院時降低,充分證實了健康教育在臨床應用中的重要性,尤其是經針對性健康教育后病人焦慮及抑情緒程度降低更加明顯。提示根據不同病人采取針對性健康可明顯降低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程度,有助于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蔡國均.焦慮自評量表(SAS)[J].上海精神醫學,1990,2(增刊).44
[2]吳文源.抑郁自評量表(SDS)[J].上海精神醫學,1990,2(增刊).41
[3]王寶真.發展城市老年社區衛生服務的問題及政策建議中國衛生政策,2000,8;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