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HIV感染與艾滋病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嚴重的健康和社會問題。艾滋病(AIDS)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導致的一種病死率極高的慢性傳染病該病的潛伏期很長,一般為5-8年,有的超過10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都是傳染病病魔的受害者,周圍的人應以關懷和愛心相待,切不可岐視這些人。
關鍵詞:艾滋病傳播途徑及預防善待艾滋病患者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222-01
1臨床資料
艾滋病(AIDS)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導致的一種病死率極高的慢性傳染病,在全球肆虐,截至2003年底已造成累積6900萬人感染,2300萬人死亡。HIV/AIDS在1985年傳入我國,到2003年底全國累積報告HIV感染者62195例,AIDS病例8742例,死亡2359。
2臨床表現
2.1急性感染期。起病急驟,出現發熱出汗、頭痛、咽痛、惡心、厭食、全身不適、關節肌肉疼痛等癥狀,神經系統癥狀和腦膜刺激癥。
外周血檢查:白細胞總數正常,或淋巴細胞減少,單核細胞增加。淋巴細胞亞群檢查CD4/CD8細胞比例可無明顯變化。此期持續一兩個星期。由于此期癥狀無特征性,且較輕微,常易誤診為感冒而被忽略。在被感染2~6周后,血清HIV抗體可呈現陽性反應。
2.2無癥狀感染期。持續時間:個體差異大,現在認為是2~10年,一般6~8年。
2.3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前期。持續性全身淋巴結腫大。除腹股溝淋巴結以外,其他部位兩處或兩處以上淋巴結腫大,直徑1cm,持續3個月以上,淋巴結腫大多對稱發生,觸之質地韌、可自由活動,無壓痛,對一般治療無反應。常伴有疲勞、發熱、全身不適和體重減輕等。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可診斷為屬此期。部分病例腫大的淋巴結年余后消散,亦可重新腫大。約30%患者可只有淺表淋巴結腫大,而無其他全身癥狀。有的患者出現頭痛、抑郁或焦慮,有的出現感覺神經末梢病變,甚至出現反應性精神紊亂等精神神經系統癥狀,可能與病毒侵犯神經系統有關。部分患者已有免疫缺陷的表現,除上述的淺表淋巴結腫大和全身癥狀外,反復出現各種特殊性或復發性的非致命性感染。
2.4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期。除具有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前期的特征外,可有明顯的發熱,疲乏、盜汗,出現不易控制的體重減輕(>10%),持續性腹瀉,持續性發熱(>38℃)3個月以上等。
3傳播途徑及預防
3.1艾滋病是一種病死率極高的嚴重傳染病。目前還沒有治愈的藥物和方法,但可預防。
3.2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乳汁等體液中,所以通過性接觸、血液和母嬰三種途徑傳播。
3.3與艾滋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觸(如握手、擁抱、共同進餐、共用工具、辦公用具等)不會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不會經馬桶圈、電話機、餐飲具、臥具、游泳池或公共浴室等公共設施傳播,也不會經咳嗽打噴嚏、蚊蟲呆咬等途徑途徑傳播。
3.4潔身自愛、遵守性道德是預防經性途徑傳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3.5正確使用避孕套不僅能避孕,還能減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險。
3.6及早治療并治愈性病可減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險。正規醫院能提供正規、保密的檢查、診斷、治療和咨詢服務,必要時可借助當地性病、艾滋病熱線進行咨詢。
3.7共用注射器吸毒是傳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徑,因此要拒絕毒品,珍愛生命。
3.8避免不必要的輸血、注射、使用沒有嚴格消毒器具的不安全拔牙和美容等,使用經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4艾滋病患者的心理護理
艾滋病患者一旦獲悉自己患了不治之癥以后,生的欲望會降低,而死的欲望會增強,這時,護理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喚起患者的希望和求生的信念。護理過程中要用堅定的表情、不容置疑的語言取得患者的信賴。再以患者微小的病情改善事實,來幫助患者排除不良的心理狀態。當患者萌發希望之后,要進一步鼓勵患者承擔力所能及的生活事項,鼓勵他們敢于駕馭生活。適當的活動不僅使身體受到直接鍛煉,并能從壓抑、焦慮、煩惱、苦悶中解脫出來,達到移情益志,對心理起到積極的調控作用,在對患者實施護理的同時,不僅要注意患者的心理反應,而且要重視家庭成員對患者的態度和相互關系。醫護人員以身作則,不歧視艾滋病患者。對于家庭關系親密的家屬,應該正確引導,不可在患者面前表現得過分難過,不要再增加患者的悲痛,使患者能在一種積極、輕松的環境中配合治療。關心、幫助和不歧視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他們是疾病的受害者,應該得到人道主義的疼情和幫助。家庭和社會要為他們營造一個友善、理解、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鼓勵他們采取積極的生活態度,改變危險行為,配合治療,有利于提高他們的生命質量、延長生命也有利于艾滋病的預防和維護社會安定。
參考文獻
[1]陳靜,蔣索,陳月鳳.艾滋病健康知識教育對收容教育女性艾滋病樂觀偏差的效果評價及啟示.中國醫學倫理學,2009-10-05
[2]王愛玲,喬亞萍,蘇穗青,王臨虹.艾滋病感染孕產婦接受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措施情況及對策分析.中國婦幼保健,2006-07-28,15:103
[3]劉伯雁,崔峰.淺談AIDS防治難點及對策——附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中國熱帶醫學,2003-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