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中風患者康復中活動分析法的應用價值。
方法:選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中風患者20例,運用活動分析法分析與評估患者入院時、出院前一周內的日常生活活動,內容主要包含自理活動與功能活動。按照評估結果,針對性訓練動作缺失成分,平均進行20次訓練。
結果:經過訓練后,患者的自理活動與功能活動同訓練前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在其中的穿鞋、坐站轉移的成分中,訓練前后均無明顯差異(P>0.05),其他成分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結論:針對中風患者,采用活動分析法,可準確反映患者的日常活動的細微成分變化,可為治療師的訓練與評估提供重要的依據,也是主要的訓練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風康復活動分析法日常活動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249-01
活動分析法,即將中風患者的生活活動分解為多個動作成分,仔細研究與對比存在的問題,并給予針對性訓練,以對康復治療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筆者選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中風患者20例,運用活動分析法分析與評估患者入院時、出院前一周內的日常生活活動,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中風患者20例,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35~75歲,平均年齡56.6歲,11例腦出血,9例腦梗死,經過頭顱CT檢查確診,24.2d的平均住院時間。
1.2評估。運用活動分析法分析與評估患者入院時、出院前一周內的日常生活活動,內容主要包含自理活動與功能活動。內容主要包含:自理活動:口腔衛生、飲食、穿鞋、洗臉、穿褲子、入廁轉移、沖洗身體、清潔、穿衣、準備水。功能活動:地面撿起物體、床椅轉移、床上活動、平地行走、臥坐轉移、坐站轉移。按照患者是否能夠獨立完成動作成分,還是需要幫助方可完成,作為主要的評估依據。同時,為有利于評估,將BI分析作為參照評估。
1.3訓練。按照活動分析法評估動作成分中的缺陷,并進行針對性訓練。經過反復的訓練后,患者若掌握該動作成分,則可完成所有的動作訓練。訓練場所:選擇日常活動室模擬訓練,接著在真實的病房環境中實踐應用,由專門的護士與治療師進行監督。訓練實踐:一天一次,一次一小時。
1.4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患者的臨床資料與數據全部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治療前后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明顯性,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過訓練后,患者的自理活動與功能活動同訓練前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如表1所示:
3討論
針對中風患者,在康復治療中首選是訓練功能活動能力,在本文實驗中,采用活動分析法進行評估,與患者的日常功能活動、自理活動分解為多個成分,逐一分析問題的具體位置,接著將缺失的活動成分,由治療師展開針對性的訓練。
屬于感覺成分問題,應從認知角度進行整合訓練,讓患者進行無錯性學習,以對缺陷進行糾正。屬于人力幫助、身體接觸方面的問題,應從體能角度展開訓練,待解決了患者的基本問題,再與功能活動進行整合。與傳統功能活動訓練方法對比,活動分析法反映了活動成分的細微變化。如大多數中風患者借助拐杖即可行走,當坐站轉移則需要人的幫助,過往訓練多集中平衡股四頭肌的控制訓練,長期處于手強化訓練,效果極不明顯。采用活動分析法,可將坐站轉移分解為6個動作成分,在患者的活動中發現問題主要發生在無支撐站立、身體前傾的動作成分中,給予針對性訓練,有效的糾正之后,患者可輕松進行坐站轉移。
與BI評估對比,活動分析的效果較好,坐站轉移采用相反方式坐下,該坐下動作較為省力,患者無需進行訓練即可完成,在前后的理論訓練差異不明顯,實際結果也非常接近。BI評估主要注重日常活動的結果,活動分析法則注重活動過程、動作內涵,這兩種方法存在量的區別,本質不存在差異。當然,對于兩者之間的相關性,還需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康復治療中風患者時,有效使用有目的、有作業的活動,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康復質量與康復速度。因此,治療師應熟悉掌握作業的活動行為、缺陷,以及潛在的影響因素。另外,活動分析表的制定必須規范、具體、詳細,并具有可操作性,以便于不同治療師的評估,為溝通與交流提供可靠的依據。
在本組實驗中,經過訓練后,患者的自理活動與功能活動同訓練前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具有統計學意義。總而言之,針對中風患者,采用活動分析法,可準確反映患者的日常活動的細微成分變化,可為治療師的訓練與評估提供重要的依據,也是主要的訓練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丁蘇東,崔加林,王心玲,劉俊萍,陳洪云.心理治療加運動療法促進中風患者康復的臨床體會[J].邯鄲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03)
[2]竇祖林,陶勤豐,胡昔權.綜合康復治療對中風所致慢性腦功能不足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1(03)
[3]付桂敏,肖衛忠,李筱雯,姜軍,段京平.早期強化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及ADL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