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文化底蘊只是人文教育的一個方面而已,培養學生的現代意識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這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所謂“現代意識”,當代學者王植斌等在《現代人才素質概論》一書中作了這樣的界定,認為是指能適應并促進現代社會發展的社會思想、知識修養、倫理道德和文化心理素質的總和。現代意識是相對于傳統文化思想的一個概念,當然,這并不是說它一定產生于當代社會,或者為當代社會所獨有的思想觀念,它是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能體現時代進步的意識觀念。相對于傳統文化思想,它應當包括民主、自由、平等、獨立、競爭和合作、懷疑與批判、張揚個性、追求創造、關注人與自然和諧、注重個體生命體驗等等理念。
現代意識和傳統文化思想特征有的是一致的,比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至誠至堅,博學篤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歷千年而光輝不減,依然是啟迪心智,推動社會進步的現代意識。有的是完全相對的,比如“平等”。現代意識和傳統文化思想有的是一樣崇高的,但其中有本質的區別,比如“個體生命體驗”,前者目標指向個人為核心,后者目標指向非個人為核心。現代意識與傳統文化思想有的是一致的,而中間存在著斷層,或是在傳統思想中非主流,比如“人與自然和諧”。現代意識更關注作為個體的人本身的發展,更關注個體的生命成長,更關注個體的性格張揚,同時也更強調個體生命的互相尊重甚至包括對自然界的生命,而這些恰好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個國家可以從國外引進現代化的工業管理方法、政治經濟形式、以至全部課程內容,可是那些現代制度以及伴隨而來的指導大綱、管理守則,本身就是一些空的軀殼,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賦予這種制度以真實的生命力的廣泛的現代心理基礎,如果執行和運用這些制度的人,自身還沒有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上都經歷一個現代的轉變,失敗和畸形發展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現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進的技術工藝,也會在一群傳統人手中變成一堆廢紙”。所以,語文教育在夯實文化底蘊的同時,還要培養現代意識。
作為一個中學語文教師,培養學生現代意識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一是教學內容的安排要有“現代意識”。首先,要從教學文本中挖掘“現代意識”,比如在教學《致橡樹》時,不僅要引導學生領會獨立平等的人格和珍視自身價值的愛情觀,還要培養學生懷疑傳統、審視傳統、反叛傳統的可貴品質,這本身也就是一種現代意識。教學《我與地壇》時,要讓學生領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還要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生命。還比如《勾踐滅吳》中,臥薪嘗膽的自強意識和勵精圖治的改革意識,《胡同文化》中由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暗含的批判態度進而認識開放、熱情、張揚個性的時代風采,都是對學生進行現代意識培養的良好素材。此外,在課外自讀文本的選擇上還應涉及蘊涵“現代意識”的文章,比如教學《鴻門宴》后,讓學生們自讀《垓下之圍》,體會項羽這個多情仗義、驍勇善戰的失敗英雄的悲壯。當然,從教學內容中挖掘“現代意識”,我們同樣反對“無中生有”,把語文課上成培育現代意識的“人文課”。
二是教學過程的引領要有“現代意識”。教學活動中,學生是認知的主體,認知的過程是生命體驗的過程。教師不能把解讀文本的認識與感悟硬塞給學生,而應當把學生當成是活生生的生命,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把“硬塞”轉變為“引領”,把教師的認識與感悟轉化到學生個體生命體驗之中。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中體會“辛勤勞動”以后有所收獲的愉悅,讓這種現代意識融入以后的人生實踐中,如果學生長期依賴于傳授,而不是“習得”,那么“獨立”的人格就會喪失。
培養學生的現代意識,是以教師本身具有厚實的現代意識為條件的。廣大語文教師應該積極汲取、養育、提升自己的現代意識,使現代意識厚實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