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有成就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它不僅在國內擁有極為廣大的讀者群,也受到外國讀者的廣泛歡迎,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
[關鍵詞] 三國演義;曹操;諸葛亮;關羽;缺陷;語言特色
小說的內容取材于東漢末年的魏、蜀、吳三國的歷史。有關三國的故事早已在民間流傳,李商隱的《驕兒詩》就有“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的句子,這說明最遲在晚唐時三國的故事已為民間津津樂道。到了宋元時代,三國故事更被民間藝人帶上勾欄講臺或舞臺。從北宋的“說三分”,到金元時眾多種三國戲,以及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平話小說《全相三國志平話》的產生,都為《三國演義》的產生奠定了創作基礎。羅貫中正是在民間傳說及民間藝人創作的話本、戲曲、平話的基礎上,又運用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結合自己的豐富的生活經驗,創作出《三國演義》這部名典名著。
《三國演義》包含從東漢末年到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全國一個世紀之久的中國歷史(184——280)。當時的中國由于政治陰謀和軍事割據而出現三國鼎立現象。《三國演義》就寫了在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時期政治歷史故事。通過《三國演義》,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政治的、軍事的、外交的種種斗爭繪聲繪色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五色紛披,風云變幻。大開大合,大起大落之間盡顯那個時代的英雄豪情。同時,對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爾虞我詐的陰森恐怖也有一定程度的揭露。蕩漾在字里行間更多的則是作者渴望和平,反對戰爭分裂的理想以及對于“王道”和仁政”的期待。一直以來,人們對《三國演義》的人物刻畫頗多贊褒之詞,有三絕之稱,即曹操奸絕、諸葛亮智絕、關羽義絕。
曹操狡詐、精明,功臣罪魁皆為一人,遺臭萬年,性格豐富。作者創作時依據史實但又有所創造和突破。他極端利己主義,既是奸賊,又是英雄。他的處世哲學是“寧愿我負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負我。”具體表現在他殺呂伯奢一家上。在“扶持漢寶,拯救黎民”的旗號下,他殺人如草不聞聲,是一個窮兇極惡的竊國大盜。“奸詐”使他在亂世群雄中得以左右逢源,收買人心。如他對人民貪殘酷烈,卻裝出寬仁愛民,體貼部下的姿態。處處殘賢害善,卻常常表現出求賢若渴。同時,他又是一個草莽英雄,有雄才大略,是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如他在官渡之戰中從袁紹處獲得一批自己部下通敵書信,一件也不看便燒掉,顯示出寬厚;又如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時,對當代人物分析精當,展露了他的眼光和氣魄。總而言之,曹操集大奸和大雄于一身,可稱古今奸雄第一人。
諸葛亮更是作者精心刻畫的近乎神化的人物。他無所不會,無所不能,智慧超人又對漢室忠心耿耿。他初出茅屋就對天下大事了若指掌,舌戰群儒,三氣周瑜,借東風,祭瀘水,祈天出泉,隴上妝神,草船借箭,空城退敵,他因時制宜,隨機應變,不免有些“狀諸葛之多智而近乎妖”的毛病。更令人難忘的是他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的“賢相”形象是封建時代人民所幻想的典型。他排除萬難的才能,堅韌不拔的毅力,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推崇。
關羽是義氣的化身。他勇武剛強,義重如山。斬顏良,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刮骨療毒,誅文丑、、斬華雄、五關斬將,千里獨行,無不顯示出他的神威、節操、忠心和義氣。但同時也應看到,在關羽身上,有時義字太高,反而使他恩怨不明,是非不分,給自己帶來禍患,如白馬解圍,幾致劉備于死地,華容道上“拚將一死酬知己”釋了曹操這就是重私情忘大義的弱點了。
《三國演義》繼承了“擁劉反曹”的傳統,把蜀漢當作全書矛盾的主要方面,把劉、關、張、諸葛亮當作小說的主要人物。全書一百二十回,其中自桃園三結義至諸葛亮死在五丈原這五十一年間的事就占了一百零四回,以后四十六回的事只用十六年就草草收場。這是因為作者思想中的正統觀念使他對“炎劉正統”、“中山靖王之胄”的“皇叔”劉備格外垂青,而且還因為他們的失敗,“出師未捷身先死”,這種悲劇性更容易讓人產生共鳴。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作為與曹操奸雄對立的人物,作者也極力刻畫了劉備的寬仁、誠心、義氣,與曹操形成鮮明對比。
《三國演義》的語言也有很大的特色。采用了半文半白的語言,使之通俗化。蔣大器在《庸愚子序》中說它是一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紀其實,其庶幾乎史”的長篇歷史小說,它大大改變了“平話”的“言辭鄙謬”,使之雅俗共賞,簡潔、明快而又生動。它的敘述以粗筆勾勒見工。如孔明死前最后一次巡視軍營:孔明強支病體,令左右扶上小車,出寨遍觀各營,自覺秋風吹面,徹骨生寒,乃長嘆曰:“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這一段著墨雖然不多,卻傳神地刻畫出了孔明的忠心耿耿。寫人物,則采用略貌寫神的手法,寫心理,也是寥寥數語即已傳神之至。至于人物對話,更是個性鮮明。張飛的話豪爽粗獷,一針見血;曹操的話,機詐多變,豪邁果決;關羽的話,目中無人,心高氣盛,而劉備則言語文雅又扭捏;孔明則從容不迫,應付自如。這些語言是運用口語的開端,雖然不如《水滸》、《紅樓夢》,但也很適宜表現它所刻畫的人物。
《三國演義》也存在著一些缺陷。它宣揚愚忠,強調義氣。對“黃巾起義”抱誣蔑態度,對農民有階級偏見。同時,作者還有傳統的“一治一亂”的歷史循環論觀點,認為三國鼎立,西晉統一是先天命定,如在開頭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外,神怪迷信色彩也很濃。孔明火燒藤甲要“損壽”,孔明借東風,擺八陣圖、五丈原攘星,關羽玉泉山顯圣,于吉、左慈興妖作法等,都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在藝術上,人物的性格較單一,缺少發展,每個人從一出現,性格就已定型;此外,夸張、想象運用得有點過分,魯迅曾評論“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參考文獻:
[1]《中國古代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版
[2]郭百秋,《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2009.12.07
[3]裴松之,《三國志》中華書局出版社 2007.05
[4]羅貫中,《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黃媛媛,揚州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古典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