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小學生凌晨三點熬夜寫作業的報道“激怒”了1984年洛杉機奧運會中國代表團旗手王立彬。他立即在微博上情緒激動地發言,要求全體中國人聯合簽名、人大代表緊急提案,從立法的高度強制所有學校進行體育鍛煉。微博發表后,不斷被轉發和熱議。王立彬這條微博其實引出一個讓人無限糾結的話題:我國中小學生長年由于課業負擔太重,缺乏足夠的體育鍛煉,導致體質越來越差。
早在2007年5月,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就明確規定,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在沒有體育課的當天,學校必須在下午課后組織學生進行一小時集體體育鍛煉并將其列入教學計劃;全面實行大課間體育活動制度,每天上午統一安排25到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這就是“陽光體育”活動。然而,現實的情況是,90%以上的中小學并沒有把“陽光體育”落實到位。如果當天有體育課,學生一小時的運動量可能還有保證,如果當天沒有體育課,這一小時的“陽光體育”就很難得到保證。其中的原因有學校活動場地小、體育器材不足等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學校為了優秀率或升學率,趕教學進度,擠占了原本屬于孩子的運動時間。而孩子在學習壓力下,不得不完成大量的課外作業,參加各種興趣班、輔導班。把這些事情完成,孩子們就已經心力憔悴,哪里還談得上體育鍛煉?我們可以理解學校和家長對于孩子學習成績的要求,但因為強調學習,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引導學生參加體育鍛煉,不免有撿了芝麻丟西瓜之嫌,畢竟健康的身體是孩子們實現高效學習的保證,更是孩子擁有幸福人生的前提。對此,學校除了給孩子們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適當減負,還要多途徑引導學生參加體育運動,實現德、智、體的全面發展。
一是減輕課業負擔,給予孩子足夠的鍛煉時間。課業負擔不減,體育運動就成為一句空話。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應該對學生的作業量作出限制,促使老師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設計精品練習,達到以一抵三的效果。目前,城市里的小學校園面積普遍偏小,這成為很多學校不落實“陽光體育”的托詞。這就要求學校要合理利用場地及組織合適的運動項目。比如一些學校給每兩個班級劃分同一個場地,沒有體育課的班級當天可以用該場地組織活動;還有一些學校與周邊單位聯系,借用周邊單位的場地組織活動。以班級為單位組織的活動盡量以跳繩、運球、踢毽子等占地面積小的運動為主。
二是抓體育課的質量。現在很多學校的體育課名不副實,教師讓學生做完準備活動后就放任他們自由活動了,有些學生干脆就回教室做自己的事;或者開設的體育項目不齊全,達不到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目標;而對于運動量大的中長跑、有一定危險性的跳高跳馬等項目,更是不敢問津。筆者認為,學校不能因噎廢食,應堅持開齊開足體育項目,當然學校要有完善的預案,確保學生在鍛煉過程中的人身安全。另外,體育教師應努力創新鍛煉的形式,調動孩子們的競爭意識。例如,在訓練孩子們跑步時,為避免跑得快的孩子不盡興、跑得慢的孩子易泄氣的情況,可依照能力進行分組,將實力相當的學生分在一組,這樣,同一組的學生在跑步過程中的競爭意識會明顯增強。
三是在校園內開展趣味體育活動。學校要積極開展富有趣味性的體育活動,將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例如,有些學校借助《江南style》的流行,在課間廣播體操的時間,讓老師教學生跳“騎馬舞”;還有的學校老師自創集體舞蹈,讓學生組成小團隊,孩子們只有相互配合才能跳好;或是以民族體育項目代替課間操,如集體跳繩、拋繡球、跳竹竿舞,等等。這些形式都是值得借鑒的,學校應不囿于呆板的國標課間操,勇于創新,只要是能讓孩子們樂于動起來的方式,就大膽采用,這樣才能達到讓孩子積極鍛煉的目的。學校還應鼓勵教師在課間多參與學生的活動,如“老鷹抓小雞”“結網捕魚”等游戲。這不僅能讓孩子們在課間放松身心,還能讓師生間的關系更融洽。
四是學校要爭取家長對學校開展體育運動的支持,引導家長從日常的點滴做起,督促孩子鍛煉。例如,家離學校不算遠的,就不要開車接送,應該讓孩子自己步行去學校。如果擔心孩子安全,就讓幾個孩子結伴而行。現在很多社區都有運動器械,家長要經常帶孩子到社區鍛煉。周末盡可能不讓孩子上文化課補習班,而是帶他們徒步或騎車遠行,親近大自然,增長見聞。或是讓孩子參加游泳、羽毛球、籃球、乒乓球等訓練,讓他們愛上體育鍛煉。
總之,為了確保孩子們每天一小時的“陽光體育”時間,學校要多作努力,保證體育課的教學質量,并在課余時間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孩子們積極參與,熱愛體育運動,切實提高他們的身體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