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生 五種習慣 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A-0006-02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說明小學低年級是習慣培養的關鍵期。學生有了良好的習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而且良好的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為將來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遵守紀律的習慣
良好課堂秩序是正常學習的保障。剛入小學的小朋友,進入學校后,面臨著以前零散的、隨機活動的習慣被有計劃、有組織、有規律的學習活動所取代的境況。他們正處于從幼兒園游戲型教學到課堂型教學的一個重要的過渡階段,對各項紀律要求也不明確。針對這些,學校首先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教師耐心教導,講明養成良好習慣對學習的重要性,內容包括:課前準備、坐姿、舉手發言、傾聽、讀寫姿態、書寫格式……學生該做什么、怎么做,不該怎么做等。從入學的第一天起,教師要不厭其煩地讓孩子們明白:自己已是一名小學生,主要任務是學習。從小養成好習慣,才是乖孩子,才能健康成長。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就要課前準備好一切學習用具。教師要和家長溝通銜接好怎樣讓孩子做好課前準備。在家中,開始可以在父母指導下讓學生收集學習用具,但決不能讓父母代勞。如每天晚上準備好第二天所需的學習用品,每節課前要準備好所需的學習用具等等。
二、認真傾聽的習慣
聽講是課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關。課上要求學生必須全神貫注地聽講,不打斷別人說話,在傾聽、理解別人語言的過程中去思考、分析、判斷,消化吸收知識或展開想象。老師應采取正面引導的方法,如看到某學生聽講特別認真,就應適時地表揚;對個別不認真聽講的學生,教師可用目光加以暗示。低年級學生單純、好勝、自尊心強,都愛表揚、愛摸仿,因此正面引導的效果會更好。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更具形象性。在具體教學中,應注意采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交替使用的教學方法組織課堂教學。教學形式應多樣化與直觀化,盡量利用教學掛圖、教(學)具和游戲的方式進行教學和練習,以引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圖片上出示:“有四個桃子,放在2個盤子里,應怎么分?”為了吸引學生課堂專心聽講,聽完先問:“猴子媽媽叫我們幫他做什么?”一個同學發言完了,老師問學生:“他說得對嗎?誰還想說?你們還有不一樣的想法嗎?如果有,請舉手發言!”注意在傾聽個別孩子發言的同時,也要關注全班同學,觀察其他孩子是否注意傾聽。采取讓學生互相評價的方式,促進他們學會傾聽別人發言。這樣學生在課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學習中去,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上課專心聽課的良好習慣。
三、仔細觀察和積極思考的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給學生觀察。”觀察是思考和識記之母,是“智慧的主要能源”。從觀察中不僅可以通過思考吸獲取知識,而且知識可以在觀察中“活躍”起來。在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時,必須注意學生年齡、性別、愛好和基礎上的差別,有針對性地提出不同的觀察要求。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觀察多是無意、無中心、無層次的,往往沒有明確的目的和正確的方法,需要教師正確的引領和指導。如看圖,引導學生知道怎么看,看什么,由形過渡到數,再由數回到形,做到數形結合。如一幅圖,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回到整體等。
在教學過程中,不是單純地“教”知識,而是通過引導,幫助學生去做、去想、去提出問題。如在數學學習“10的分與合”時,在復習鋪墊的基礎上,提問:“10可以分成幾和幾呢?”引導學生一邊分小棒一邊思考,從而自己得出結論。多問幾個“為什么”,能直接調動學生動腦思考的好習慣。如每次啟發學生理解算法時,我都會問:“我還是不太明白,誰愿意幫幫我?……我還想印象深一點,誰再來說說?”上課時,“老師變得傻點”,把自己變成學生的學習伙伴,這樣就會使得課堂非常活躍,孩子們就會躍躍欲試,感到“幫忙”的榮耀,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另外,學生原有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也應引起我們的注意。如在進行數學“十幾減9”的減法學習時,我才剛開講,有的學生就叫起來:“11-9=2、12-9=3、13-9=4……”這時千萬不要以為學生都會了,因為其實知道的都是上過幼兒園的學生,而那些沒上過幼兒園的學生多是跟風地喊。另外,即使那些能說出答案的學生,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樣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則僅是形式上會背出答案而已。而對于具體的思考過程、計算方法等并不很清楚。因此,教師應進一步問那些能說出答案的學生:“你們是怎樣算出11-9=2、12-9=3、13-9=4的?你能當小老師說給其他同學聽聽嗎?”這就促使那些能說出答案的學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來考慮如何解釋,重新思考關于“十幾減9”的相關知識了。而對那些不會計算十幾減9的學生,應加強引導:“同學們,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這么多減法算式,我們可不能輸給他們,要趕緊想辦法哦。”這樣,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就全部調動起來了。之后,再請小朋友說說自己的算理、算法,與其他同學進行驗證、補充,使學生在相互之間的思維撞擊中,培養積極動腦、善于觀察和思考的習慣。
四、大膽發言的習慣
發言就是學生將自己的思考過程用言語的形式表達出來。如果自己大腦的思維不清晰,表達就會含混不清,別人就聽不懂其所表達的意思,所以發言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積極思維的前提。當學生處于一種寬松的環境中,心情愉快,就容易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樂于思維、敢于表達。對于初入學兒童,由于環境的變化,學習負擔的加重,導致大多數孩子緊張、羞于表達。如果這時教師神情嚴肅,會加劇孩子心中的畏懼感。因此,教師要態度和藹可親,話語熱情而富有童趣,要親近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比如,第一節課師生見面,可先做自我介紹,然后熱情洋溢地說:“小朋友,跟你們在一起,老師心里很高興,你們愿意介紹自己嗎?”簡短幾句話,使孩子們縮短了與老師的心理距離,產生了一種與老師交流的欲望,為大膽地“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教師在課堂上要盡量創造更多讓學生發言的機會,要注意學生表達的準確性與嚴謹性,要以欣賞的眼光和真誠的話語贊揚孩子。在課堂上對于學生的發言,要適時給予肯定、表揚或獎勵;對于說得不好的,甚至出錯的,為了避免同學的嘲笑,挫傷學生的自尊心,也要挖掘“亮點”,給予鼓勵:“你的回答錯了,但大膽發言精神很好。”中肯的評價和引導,打消了孩子不敢發言的顧慮。“你的聲音真響亮!”“你還會用這個詞,真不簡單啊!”“你一下子能說這么多,太了不起了!”這些都應是老師常掛在嘴邊的話。另外,教師也要注意利用“同桌互相說說”“小組內大家討論討論”“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讓學生有更多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
五、自覺做好作業的習慣
學生的作業是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鞏固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教師檢驗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現在有的學生不樂意做作業,甚至有的不做作業。因此,培養學生自覺做作業的好習慣勢在必行。
1.精心設計習題,促使學生愿意做作業。教師布置作業,是為了讓學生復習舊知識,鞏固新知識。作業應精心設計:數量、難易適宜,應具有典型性、層次性和選擇性,覆蓋面要廣。切忌機械重復和懲罰性作業。
2.認真批改作業,并給予正確的評價。教師對待作業的態度,也是影響學生作業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教師檢查、批改作業不及時、不認真,學生就會存在僥幸心理,認為老師可能不會檢查這些作業,從而使他們養成“做作業拖拉”“敷衍了事““不完成作業”等壞習慣。教師在批改作業時必須認真負責,逐題批改,不能只打個大“√”大“×”或簡單地寫個“閱”字了事,應指出學生錯誤的地方。
3.督促學生及時改錯,保證作業質量。教師每批改一次作業,應有個小結:對普遍性問題應集中講解,對個別問題要單獨“補課“,督促學生弄清作業出錯的原因,并及時改正,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
4.重視作業評比,讓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的體驗。作業評比是學生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徑。教師要定期舉行作業評比,讓每位學生都獲得成功的體驗。作業評比的方式多種多樣:科組內評、組間評和教師評,也可層層選評。老師利用“學習園地”“作業評比欄”,內設“作業明星”“進步明星”等獎項,對學生作業進行公開、公正和公平的評優獎勵,讓每個學生都有上“光榮榜”的機會,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養成做作業的習慣。
總之,昨日的習慣造就今天,今天的習慣決定明天。為了孩子的美好明天,我們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堅持不懈地抓學生習慣的培養工作,以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