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 提問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A-0010-01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課堂提問是教師運用最為廣泛的教學手段之一,通過課堂提問能夠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現能力的提高。但問題的有效性如何?能不能真正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部分教師為了顯示課堂的“新”,會把“滿堂灌”變成“滿堂問”,這實在值得我們反思。
例如,一位教師教學《埃及的金字塔》一課,在新課的導入階段就提出了以下問題:從課文題目上,你想了解哪些東西?你知道金字塔名稱的由來嗎?金字塔是在哪里的?古埃及人為什么要建金字塔?金字塔有什么特別的地方?金字塔是何時建造的?金字塔是怎么建起來的?
這么多的問題到底有多大價值呢?其實太多的問題反而不利于學生思考。學生從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必然需要一定的思考時間,真正有效的課堂其實不需要太多的問題,學生能解決兩三個有價值的問題,就已經能達到教學目的。
可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一定要精心設計問題,“鼓要敲在點子上”。根據課文的重難點,設置有效的提問,是實現課堂有效性的關鍵。
一、扣緊題眼
題眼就是文章的題目,是對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抓住題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點。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習文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抓住文章的題眼,從而把握課文的主旨。教師在設置問題時,從題眼切入,把握文章的整體,也就是問到了點子上,有利于促進學生集中精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把握文章的整體,提高學習的效率。
例如,筆者在上《放飛蜻蜓》一課時,先利用多媒體出示“蜻蜓”兩字,請孩子們齊讀兩字,然后提問:“小朋友們,你們有沒有抓過蜻蜓這種小昆蟲呢?請你們說說對這種小昆蟲的想法。”很多同學都說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覺得好玩,抓過;有的說不認識。然后,筆者再問:“我們這一課題目叫放飛蜻蜓,你知道為什么要放飛蜻蜓嗎?接下來請大家一起來看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讓孩子們放飛蜻蜓的故事。”同學們帶著這樣的問題,急切地想知道為什么要把蜻蜓放了,于是產生了學習的欲望,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
二、扣緊重點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抓住文章的重點提問。在提問中,要避免無目的的或是離題千里的問,要集中力量抓住文章的重點,科學地設計一系列問題,從易到難,層層推進,不斷引導學生的思考和探索向縱深發展。
例如,筆者在上《天游峰的掃路人》時,根據文章的重點句“‘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說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創設四個前后聯系的問題:“小朋友們,你們覺得天天掃上山掃下山累嗎?那老人為什么卻輕輕松松、自在悠閑地說不累呢?你認為他是位怎樣的老人?如果你是游客,你想對他說點什么?”這樣的提問設計,圍繞了課文重點,幾個問題之間環環相扣,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閱讀與探究,從而快速地進入文本情境。
三、扣緊難點
教學難點是指學生以現有認知水平,對課文理解有困難的地方。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對于課文中的難點,教師可以通過問題教學法,讓學生充分探究。針對這些難點,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精心設計問題,由淺到深,設置有坡度的、層層遞進式的問題。學生通過解決問題,實現難點的突破,收獲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
例如,《所見》一課中的“忽然閉口立”,對于沒有經歷過捕蟬的孩子們來說,理解這句可能比較難。筆者這樣問到:“小朋友們,在詩中牧童為什么會‘忽然閉口立’呢?”孩子們通過整體閱讀詩歌,不能讀出牧童的意圖“意欲捕鳴蟬”。再問:“‘捕鳴蟬’與‘閉口立’有什么關系呢?”孩子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整首詩進行思考,很容易得出如果是“歌聲振林樾”,容易把蟬嚇跑。這樣一步步解決問題,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詩的意境。
總之,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引領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師要切實分析學生的實際,設計有針對性的、適量的問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課堂的效率。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