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學生探究 問題思考 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A-0012-01
新課程改革以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為越來越多的教師接受并廣泛運用,但在實際教學中,這些學習方式的運用程序化、淺表化的痕跡太多。本文試就“探究活動”在教學中的運用作一些研究。
情景描述與問題剖析
老師提問:
圖中圓的面積大概是以半徑為邊長的正方形面積的多少倍?學生估測后教者引導:回顧一下所學過的平面圖形,我們都是怎樣推導它們的面積計算公式的?師生根據多媒體演示逐個回顧推導過程。教者提出:現在我們能否也通過分割、拼合等類似的辦法,將圓轉化為熟悉的圖形,從而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呢?學生拿出剪刀、圓片進行探索。絕大部分學生都是把圓剪成2個扇形和1個正方形。由此得出這樣的剪法并不能幫助我們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的結論。教者因此可以借助于多媒體引導學生觀察將圖形平均分成四份、八份、十六份……最終引導學生想象得出:若將圓分成無限等份,就可把圓拼成一個長方形。然后引導發現長方形長、寬與圓之間的關系,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應該看到新課程的實施,與傳統的機械接受教學方式相比,我們的課堂已經出現了一些可喜的變化。然而細細分析上述的教學情景,不難發現其中的問題:教者所提問題深淺不一,導致課堂或“冷”或“熱”,有的甚至不得不成為教者的自問自答;程序設定過繁,使得所謂的操作探究變成老師掌控之下的亦步亦趨;學生疑問多多卻沒有機會坦陳、溝通、交流;學生難有想象、思考的“閑暇”,一些學生游離于集體活動之外,聽不見他們的聲音,看不見他們參與的身影。
應對策略
1.恰當地選擇探究內容
探究型活動方式并不要求所有內容均作為探究的對象,因為這在教學實踐中既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更不能為了探究而刻意組織,否則只能削弱探究這一活動方式對學生的吸引力、誘惑力。就小學數學而言,那些有一定思維含量,有利于展現知識的生成過程,能為促進學生發展服務的內容應作為學生探究的主要對象。
2.巧妙地創設探究情境
好的探究型活動應該具有這樣的特性:通過呈現新異和刺激的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創設憤悱的認知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沖動;通過設計開放的問題情境激發不同水平的多種思考,讓不同的學生在不同層面上引發不同探究。教師要從強勢位置上走下來,融入學生集體,與學生同認知、共情感、憂矛盾沖突、享成功喜悅。
例如,某教師在教學《質數和合數》時,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其程序如下:
(1)學生用課前準備的20個小正方形任意拼一個長方形,并相互說說自己拼出的是長和寬分別為多少的長方形。
(2)老師說正方形的個數,學生拼長方形,看能拼出哪些長方形。
(3)小組合作探究2至18個正方形拼成長方形的情況,并填寫表格。
(4)提出疑問:為什么有的情況能拼成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長方形,而有的就只能拼一個長方形呢?
至此,學生大都會陷入深思,或不自覺地相互交流、討論起來,這樣便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對問題的探究之中。
3.有效地拓展探究途徑
探究活動中,學生的原有知識儲備、現實生活中的經驗以及在生活中形成的樸素認識,都構成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特定“視界”。因此,在探究途徑的取向上,學生間往往存在差異。活動中,教者可充分利用這一教學資源,組織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和設想,鼓勵學生探究時不拘一格、力爭有自己的創見。如《梯形的面積計算》:
師:如何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請談談你們的想法。
(學生分組交流后集中交流)
生1: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我們是通過剪、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然后推導出它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我想,用這樣的方法是不是也可以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生2:我想是不是也可以像三角形那樣,先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再推導?
生3:我想通過梯形與已學過的圖形之間的聯系,有可能能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
師:同學們的想象力真是豐富,當然,是否行得通關鍵還要實際實驗一下,大家不妨試試看。
在充分探究之后,學生通過6種途徑推導出了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可以說,這樣的拓展不但豐富了學生的探究路徑,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同時,使得中下等生也有了參與探究甚至獨立探究的可能。
總之,教師在組織探究活動時,應進行豐富的、多向的交流,以開拓群體思路、共享認識成果,讓每一個人(包括教師)都能在探究中獲得益處。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