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教師 課堂 理答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A-0015-01
課堂理答就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是對學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時評價,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與探索,進而推進教學過程,是一種重要的教學對話方式,其實質是教學信息的傳輸與反饋。對于課堂理答,教師不能拘泥于預設的程序和僵化的模式,應在豐富多彩的課堂情境中隨機應變。智慧的理答是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課堂理答在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師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
一、突出趣味性
語文教學應當充滿快樂和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課堂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理答要順應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情感需求,教師要用學生喜歡的方式與其對話,僵硬、呆板、嚴肅的理答只能讓學生思維閉塞。
用幽默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的方式更易讓人接受。教學實踐表明,如果教師能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與學生對話,寓莊于諧,融學于樂,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打破課堂枯燥沉悶的氣氛,使學生精神放松,增強師生間的親密感。
二、彰顯啟發性
課堂理答不是對學生回答的簡單肯定或否定,也不是教師直接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師生情感交融的過程。直來直去的理答會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因此,課堂理答要做到化“直”為“曲”,循循善誘,層層遞進,讓學生經歷由淺入深的思考和體驗過程,彰顯理答的啟發性。
在學生對詞語意思理解不到位的情況下,教師不直接給出定性的評價,而是巧妙地引導學生進一步比較、揣摩和品味,感悟詞語的內涵,逐漸進入學習的佳境。這樣的理答沒有了生硬的評價,而是思想的碰撞和精神的交流,能引領學生自我思考。
三、凸顯藝術性
在傳統的課堂上,在孩子們的心目中,教師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百科全書”,學生只能仰視教師,小心翼翼地配合著教師的教學過程。其實,在理答的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創設濃郁的生活情境,蹲下身子與學生平等交流,必然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心理,凸顯理答的藝術性。
以于永正老師在教學《草》時檢查背誦的教學片段為例。
師:回家誰愿意背給奶奶聽?(指一生到前面)現在,我當你奶奶,你奶奶沒有文化,耳朵有點聾,請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詩給您聽,好嗎?
師:好。背什么古詩?
生:《草》。
師:草?那么多花兒不寫,為什么寫草啊?
生:因為草有一種頑強的精神,野火把它的葉子燒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長出了新芽。
師:哦,我明白了。你背吧。
生背。
師:“離離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聽不懂?
生:這句是說,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盛。
師:還有什么“一歲一窟窿”?(眾笑)
生:不是!是“一歲一枯榮”。枯,就是葉子黃了,干枯了;榮,就是茂盛。
師:后面兩句我聽懂了。看俺孫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紀就會背古詩。奶奶像你這么大的時候,哪有錢上學呀?(眾笑)
于老師根據低年級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創設生活情境,把自己置于沒有文化、耳朵又聾的“奶奶”的角色位置上,與學生進行對話,教師在理答中巧妙地設置“陷阱”,制造認知沖突,訓練學生思維嚴謹、善于分辨的能力。通過師生表演練背古詩,讓學生去感悟、識記和品味語言,在富有情趣的活動中內化知識。于老師的理答看似簡單隨意,實則匠心獨運,讓學生在妙趣橫生的課堂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
課堂中,智慧的理答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也是師生之間心靈溝通的橋梁。理答是一種藝術、一種智慧、一種境界,理答的策略和技巧很多,教師只有勤于思考,善于突破和創新,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又契合學生的理答方式。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