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構建 和諧 數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A-0020-01
如果說和諧教育是一種教育的理想,那么課堂作為教學的一種形式,我們應怎樣追求它的和諧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的和諧。
一、以生為本,是實現和諧的根本
傳統課堂中教師是作為一個滿腹經綸的“知識富翁”而存在的,對學生來說老師是至高無上的。而和諧教育世界下的課堂,學生才是課堂的主角,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和諧教育主張以學生為本,教師依學定教,學生自己去領悟、判斷、創新。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不應責怪他們,更不能冷嘲熱諷,而要及時巧妙引導。例如,在教學《24時計時法》時,為了引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老師先用課件模擬一天的24個小時,在學生明白一天中時針要走兩圈,鐘面上的所有時刻都會出現兩次后,老師設疑:“如果說1時,你知道是哪個1時嗎?”“不知道。”“那你們能不能想個辦法來區分呢?”學生稍作思考后,有個學生回答:“從0時到12時不變,后面換成下午13時開始,直到晚上24時。”其他學生都笑起來,但老師沒有批評這位學生,很有耐心地問:“你想說兩種方法是嗎?別著急,分開來慢慢說。”學生心領神會,連忙說:“一種方法可以加上、下午來區別,還有一種是下午1時開始用13時表示。”這時,全班同學都向他投去了贊許的目光。以上例子,說明學生思維變化的不確定性對教師的教學機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堂上要給學生提供一個思索、辨析、糾錯的機會,營造出寬容、民主的課堂氛圍,引導課堂從知識傳授向智慧生成轉變,讓學生思維得到更大的發展。
二、緊扣現實,讓教材與生活共存
教材是對現實生活的提煉與抽象,因此例題也不是不可動搖的“藍本”。和諧教育理念下數學問題以解決實際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師生面前,師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體驗和理解,去補充、去拓展、去建構和生成新的、符合實際的數學問題。如在《認識乘法》教學中,在學生初步認識乘法后,教師出示下圖:
○○○○○
○○○○○
○○○○○
師:這個圖中一共擺了多少個圓片?你是怎樣看圖的?是幾個幾?怎樣列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可以用乘法計算的問題。請大家想一想,說一說。
生1:我買了4袋橡皮,每袋3塊,用乘法就是3×4=12或4×3=12。
生2:我們教室里有兩排日光燈,每排4根,用乘法是4×2=8或2×4=8。
……
在課堂實踐中,老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心理規律和經驗,創設直觀、形象的數學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感受數學魅力的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三、注重體驗,使活動經驗更直接
和諧教育理念下的數學課堂強調學生的親歷與體驗,重視學生的感受,讓課堂成為學生心靈的棲息地,成為他們精神游歷和探險的過程。
在《圓的認識》的教學中,老師在處理“圓和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這一問題時,問:“圓和我們以前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呢?”然后請同學們用圓規在紙上畫一個圓,并把它剪下來。(學生認真畫圓、剪圓)這一環節,老師意在讓學生通過畫圓、剪圓去感受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的區別。當然,體驗性學習除了感官活動,還需要猜想、類比、分析、歸納、推理等各種思維活動。教師積極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發現問題,再通過解決問題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他們應用知識的能力。
四、倡導合作,在合作中共同進步
和諧教育的課堂倡導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在小組或團隊內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動性學習,它包含師生間的合作、學生間的互動等。教師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合作者的位置上,積極為學生提供合作的條件,創設合作的情境,讓學生在合作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感受信息共享的快樂。
例如《圓的認識》一課,在研究圓的半徑和直徑的特征及它們的關系之前,老師先引導學生觀察自己手中的圓,思考、研究半徑和直徑的特征及關系。有的學生用尺子量;有的同學用眼睛看;還有的把圓折起來。然后老師讓學生分組進行交流和討論,總結特征和關系,使每個同學都分享到研究的成果,而且學到了不同的思維方法。
美國心理學家吉諾特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成功和失敗,教師是決定性因素。”同樣,數學課堂教學的和諧需要我們教師去創設。追求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和諧,追求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和諧的學習過程,追求個體和整體的和諧發展,是課改永恒的主題。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