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 有效教學 要素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A-0022-01
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就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能夠讓學生獲得較多的語文基礎知識,聽、說、讀、寫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與發展,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而實現語文教學有效性的主要途徑應該與過程和方法有關。因此,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做到教學過程優化,教學方法得當,教師要善于把握學情、發揮主導作用、課后反思這三個關鍵的教學要素。
一、善于把握學情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和行為都是為學生的學服務。這就意味著教師必須關注學生,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充分掌握學情,才能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實現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著名的語文教育專家崔巒曾指出,有的教師的課階段性目標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現象同時存在;有的低年級的閱讀教學向中高年級的靠,而中高年級的教學與低年級區別不大或向初中靠。的確,找不準教學的起點,隨意拔高要求或低估學生的現象在日常的教學中隨處可見。教師在課堂上頻繁提出學生已經理解的問題,或是提出“是不是”“對不對”之類的隨意性問題,浪費了不少寶貴的教學時間。
對此,教師在課前必須準備充分,除了要深入鉆研教材,還要做到把握好學情,引導學生發揮主體作用。教師在進行教學預設時,應當掌握學情,即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知道學生的最近發展階段在何處,了解學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能知什么,想知什么。然后針對預設的內容預測出學生學習本課可能出現的難點,對此制定出相應的措施和策略,以便在教學中作出及時的引導。只有當老師做到了對學生的狀況了然于胸,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善于發揮主導作用
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必須明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相輔相成的。在傳統的教學中,“悶課”是較為普遍的現象:一節課下來,課堂氣氛沉悶,教師照本宣科,學生昏昏欲睡,無精打采。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活”起來,師生互動。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況,勤于觀察學生的狀態。當學生都在積極地學習探討時,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當學生沒有興趣,一臉茫然時,教師應該及時調整,努力讓學生回歸到學習狀態中來。教師只有勤于觀察學生,才能制定出相應的措施,作出正確的引導,這樣才能切實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位教者在教學《幸福是什么時》這篇自由閱讀課文時,首先解決幾個難讀的字詞,然后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如何演這個故事,在學生演完故事以后,接著讓他們結合實際說說對幸福的理解。教師發現學生面有難色,都不愿舉手,這時他并沒有繼續進行,而是作出調整,先讓學生說說三個青年是如何理解幸福的,找出相關的話,多讀幾遍以后再回答。之后學生紛紛舉手要說說自己對幸福的理解,可見,以上教師的引導達到了拋磚引玉的效果。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作出調整,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可見,只有當教師真正勤于思考學生表現的原因時,才能及時作出調整。當我們考慮為什么學生還沒有發現這個問題,為什么對這個問題理解會有歧義,對那個問題理解或膚淺、或偏頗、或有誤時,才能在課堂中及時調整教學方向,讓教學方法行之有效,實現有效教學。
三、善于課后反思
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因此教師在上完課以后必須對自己的課進行反思,多想想這節課究竟給學生帶來了什么,學生收獲了多少,能力有哪些發展;反思在教學過程中哪個環節做得較好,還存在哪些問題與不足。教師只有不斷反思、積累才能將成功之處繼續發揚,對不足之處作出改進,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教師要真正確立學生主體地位,認真發揮主導作用,善于課后反思,這樣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