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低年級 童話教學 思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A-0023-02
童話是兒童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學體裁,對兒童的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如何提高童話教學的質量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探討的重點。小學低年級童話具有代表性,這就需要我們對小學低年級童話教學有一定的認識,分析在童話教學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并從這些問題入手,找出提高童話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一、對小學低年級童話教學的認識
(一)童話占小學低年級教材的比重較大
在小學低年級課本當中,童話占了較大比重。根據統計,小學語文蘇教版的第二冊總共有課文26篇,童話有4篇,占該冊課文篇數的15.4%。小學語文人教版教材在第一冊中共有課文20篇(不含拼音單元),而童話就有6篇,占本冊課文的30%;在第三冊中,課文總篇數25篇,童話篇數6篇,童話占課文總篇數的24%。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童話是小學低年級課本中的重要內容,占較大比重,所以語文教師研究小學低年級童話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
(二)小學低年級兒童審美心理的特點
兒童在閱讀童話時容易被故事內容吸引和打動。童話中小貓小狗會像人一樣生活、說話,這在現實中不可能出現,但在童話中,小動物就可以像人一樣行動、說話,符合兒童在這一年齡階段對世界認知的特點,兒童通過童話對世界開始認識。兒童大多喜歡閱讀較為淺顯易懂、趣味性濃的兒童作品。低年級兒童的審美心理具有直觀性、趣味性和表面性的特點,所以小學低年級童話課文大多都是以淺顯的對話、有趣夸張的情節為主要內容。如《美麗的公雞》,在這則童話中,公雞先后與啄木鳥、蜜蜂、青蛙比美,它只注意到自己“大紅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黃腳”的外表美,卻將啄木鳥、蜜蜂、青蛙分別貶作“長嘴巴”“鼓眼睛”和“大肚皮”。這些內容的描述,就非常貼合兒童審美的趣味性特點。而在兒童尚未對課文有深層次理解的時候,老師問兒童:“公雞與啄木鳥、蜜蜂、青蛙,誰美?”兒童異口同聲說:“大公雞美麗。”這實際上反映了兒童審美直觀性和表面性的特點。認識到這一點,在童話教學中,我們就要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對他們進行引導。
二、在低年級童話教學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有經驗的一線教師在童話教學中按新課改的要求,會更有意識地在課堂中讓學生津津有味地讀童話,饒有興趣地說童話,把種種活潑的教學形式引入課堂,這是在童話教學中做得比較好的方面。但是有些語文老師在模仿這些做法時,常常也會出現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源于語文老師自身的局限性。
(一)重形式,輕思想
如果語文老師沒有多少實踐經驗,一味模仿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的方法,較容易犯重形式、輕思想的錯誤,采取的教學手段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在童話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雖然滲入表演、游戲等娛樂環節,但只是把這些游戲和表演作為一種外在的追求,缺乏引導兒童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的審美體驗,缺乏與小學生深度的心靈交流。這樣,童話的思想性、教育性對兒童的影響力就大大降低了,難以達到童話教學的目的。
(二)簡單解讀童話形象,使童話教學停留在淺層次
童話作品充滿了幻想與夸張的色彩,語文老師教學童話課文,應從兒童的視角去感受,若局限于日常認識,停留在童話作品的表面,自己首先被思維的定勢限制住了,在教學時也會阻礙兒童的創造思維。
如《春雨的色彩》中所描寫的生活現象是平常而普通的,如果僅從一般性閱讀看,可以看出童話運用了擬人手法,景物的變化非常貼近現實生活。但指導兒童閱讀時,學生僅明白春雨落到了哪兒,那兒的顏色就產生了變化,這是不夠的,應該引導兒童開展積極的想象和聯想,從三只小鳥的對話中了解到春雨對大地的貢獻,春雨對萬物復蘇的作用,而這些貢獻和作用都具有象征意義。所以,如果我們只停留在童話作品的表面,而不對童話本身的意義作深入的剖析,那么我們就不能激發兒童對作品形象的再創造,更不能讓他們體會到童話所蘊涵的真諦。
三、提高小學低年級童話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一)注重內容開發,增強兒童的情趣體驗
1.設計精彩的導入
例如,在教學童話課文《春雨的色彩》中,一開始就提問兒童對春雨的特點有哪些認識,孩子們會回答出春雨的細和密的特點,這雖然概括了春雨的特點,但顯得太平實,無法引起兒童的興趣。在此,我們可把春雨的這兩個特點整理成一段優美的文字,用文字的魅力來帶動兒童的想象。這段文字可以是這樣的:
春雨如絲,像春姑娘紡出的線,輕輕垂下,又像春姑娘身上披著的薄紗,隨風而動。
用這段優美而簡短的文字,不僅可把之前春雨平實的特點概括出來,而且還能運用童話當中的擬人手法,形象鮮活地寫出春雨為大地所作的貢獻,為課文后面的學習埋下了伏筆,在教學課文之前把孩子們帶入一個美麗的意境當中。
2.反復朗讀
要豐富兒童對童話的情感體驗,有感情地反復朗讀童話便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如教學《小豬畫畫》這篇童話,讓小朋友們反復朗讀和思考三只小動物對小豬提的建議,可以幫助他們理清三只小動物在夸耀自己長處時的心情和情感。在此基礎上鼓勵兒童們把自己體會到的情感放到課文中再進行朗讀訓練,這樣他們在朗讀時便可以開心地投入到課文所設計的情境中去,提高了對童話課文的感悟能力,增強了語感,也增加了對童話的情感體驗。
3.表演游戲
童話教學中最形象活潑、最能提高兒童情感體驗的教學方法就是角色扮演。針對語文低年級童話課文大多數都是以對話為主的特點,在課堂中表演童話這種方式就更加能發揮出優勢。另外角色扮演還可以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驗文中的情感,更強烈地感受到童話角色的個性。
如在《小豬畫畫》這篇童話中,小松鼠、小山羊和小白鵝對小豬夸耀自己的長處,希望自己最美的部分能被小豬加到畫上去的那種迫切心情,這在它們的對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反復朗讀,學生體會到這樣的迫切心情,利用表演的方法,就更能夠把童話里的這種情感展現出來。同時,隨著表演情節的推移,不管是參演的兒童還是看表演的兒童,都能在娛樂中明白小豬不經過自己思考,盲目聽從他人意見的錯誤。
4.培養學生的思想情感
在童話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童話的三種類型,即超人體、常人體和擬人體來展開教學,尊重兒童的情感體驗,利用兒童對認知世界的特點,把童話中的正面形象和表達的意蘊自然滲透到孩子們的思想中去。
如擬人體的童話《小豬畫畫》這篇課文,一個愛畫畫的小豬形象被刻畫得十分生動、招人喜愛。它不僅會像人一樣與各種小動物進行交談,而且還會創造出藝術作品,它不經自己思考,盲目聽從別人的錯誤意見,也是兒童在生活中經常會犯的錯誤。這個形象活脫脫就是一個低齡兒童的形象寫照。了解到這樣的特點后,在教學中就要把握好這個形象,尊重兒童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把小豬當做一個小孩來看待,把小豬犯的錯誤當做兒童自己的錯誤來糾正。這樣,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使童話中的意義、形象、道理和情感更深刻自然地滲入兒童的思想中。
(二)教師提高兒童文學素養
為了避免童話教學變得了無生趣,讓童話的樂趣在課堂中得到充分展現,語文老師就必須提高兒童文學素養。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教師要豐富自己的童話閱讀量,有豐富的童話閱讀閱歷作基礎,就更容易與童話作品產生交流和共鳴,就更能夠在課堂教學中生動形象地展開教學。
首先,我們應該培養一顆喜愛童話的心。如果抱著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童話這類作品,那么語文老師會更容易融入童話的情境里去,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內涵。教師在自己被感動的情況下,內心與童話作品產生了共鳴,那么教學語言就更深刻、更吸引孩子,達到的教學效果就更好。
其次,語文老師應該培養自己的課堂表現能力。語文老師要將自己對童話作品的理解和其中蘊涵的道理講述出來,而且要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使孩子們容易和樂于接受,這就需要語文老師擁有較強的課堂表現能力,能利用兒童化的語言、兒童化的教態進行教學。
最后,語文老師還應該培養自己高雅的氣質,保持健康的心理。如《誰住頂樓》中,小動物們為別人著想,爭住頂樓;還有丑小鴨的形象等,無一不是健康、高雅、美麗、善良的代表。語文老師如果在言行舉止以及為人處世上擁有不俗的氣質,就能夠把童話中贊譽的正面形象展現出來,幫助孩子們理解童話中樹立的正面形象的意義,讓童話的正面形象深入孩子們的腦海中。
(三)深入挖掘童話內涵,激發兒童思維
由于童話本身的幻想性特征,童話作品的內涵往往是蘊藏于表面之下,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小學生充分運用聯想、想象等方法來豐富、完善、補充和升華作品的藝術形象,真正讀懂作品,最大限度獲得美的熏陶和精神享受。
如在教學童話《春雨的色彩》時,兒童可以自己理解到春雨落到哪里,那里便可以展露出美麗的顏色,但是在這篇童話中“春雨”的意義與現實生活中的自然現象的雨不同。童話中的春雨被賦予了滋潤大地,為大地上的生命貢獻自己的力量,為生命創造美的新涵義。那么我們就需要引導兒童突破平時對雨水的認識,用聯想、想象和創造的思維,對童話作品中春雨這一形象作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從而激發兒童的創造思維。
總之,教師要注重童話的內容開發,增強兒童的情趣體驗,提高自身的兒童文學素養,深入挖掘童話內涵,激發兒童的創造思維,提高童話教學的效率。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