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 批判性閱讀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A-0040-01
批判性閱讀是指在閱讀過程中,閱讀主體(學生)對于文本、自我、他人(同學與教師)的思想觀點或表達方式積極進行反思,努力辨別真偽,發現分歧,識別偏頗,并善于作出自己的判斷,提出自己的見解。
在進行批判性閱讀時,學生全身心投入,積極思維,自主探究,不自我滿足,不人云亦云,敢于向教材、同學、教師提出疑問。毋庸置疑,批判性閱讀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張揚學生良好個性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師應該積極提倡。
一、鼓勵學生敢于突破教材
入選教材的課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典范之作,但其中又不乏瑕疵。原因就在于作者創作原文的年代與學生所處時代有一定的距離,加上編者的增刪修改,一些課文呈現的思想內涵和表達方法不可避免地與學生的個體體驗發生沖突。在對課文的理解和再創造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做出自己認為合理的修改。
因此,教師要支持并鼓勵學生不盲從于文本,敢于突破教材的束縛,善于發現文中的偏頗,從而賦予課文嶄新的時代氣息和獨特的自我見解。
二、引導學生樂于自我否定
學生閱讀一篇課文,一般需經歷從未知到已知,從知之較少到知之甚多,從知之膚淺到知之深刻的過程。在不同的閱讀階段,他們對于課文的認識和理解是不一樣的,隨著閱讀的逐漸深入,原先存儲在他們頭腦中的對課文的印象會因信息的再加工和再創造變得清晰、明朗起來,有時甚至會獲得前后截然不同的閱讀感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不單是改造原文的過程,更是閱讀主體自我調控、自我反思、自我否定、自我完善的歷程。所以在閱讀中,教師要教育每一位學生既要善于接納他人的正確意見和幫助,又要勤于自我反思,樂于自我批評,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使自己在一次次自我揚棄中實現發展。
如一位教師教學《李時珍》,檢查學生預習的效果時,一生將第五自然段的“品嘗”一詞念成了“嘗嘗”,并認為兩詞意思相近,可以替換。顯然,該生沒有感悟到“品嘗”一詞豐富的內涵。若是直接指出失誤,學生會缺少自我感悟、自我評價的過程,理解和體驗不深刻。教師抓住這一寶貴的生成,先讓學生思考:“課文為什么不用嘗嘗,而用品嘗?”在研讀課文第五自然段時,請他查詞典了解這兩個詞的不同意思,再引導其聯系句子,理解李時珍品嘗藥材,是為了判斷各種藥材的藥性和藥效,接著想象李時珍品嘗藥材后的情景(有時嚴重的藥物反應使他嘔吐不止,甚至神志不清,失去知覺),最后又聯系上文李時珍從小立下的志愿,解讀出李時珍為民造福甘擔風險的可貴精神。由于教師在教學中依據學情采用了延時評價,使學生在自讀自悟中不斷地自我反思、自我調控,最終實現了自我完善。
三、鼓勵學生大膽陳述觀點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要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要鼓勵學生敏銳地捕捉他人的閱讀信息。對于類似的觀點,輔之以自己的體驗,從另一個角度多方面地加以佐證;對于不同的觀點,則予以大膽挑戰,有理有據地加以闡述,酣暢淋漓地陳訴自己的看法。
例如,某位教師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時,讓學生按自己的意愿分成花生組、蘋果組,就“在現代社會里,你想做蘋果那樣的人,還是做花生那樣的人?”這個論題展開辯論。
花生組:
花生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而蘋果外表是美,可內心不美。
現代社會需要人才,一天到晚炫耀自己,行嗎?
華羅庚、童第周出生在一貧如洗的家庭,但他們出國留學后還是回到祖國默默工作,無私奉獻,他們是落花生的代表人物。
蘋果組:
我們蘋果有水分,不但外表美,內心也美。而花生一點水分也沒有。
未來是競爭的時代,不展示自己不行!
華羅庚、童第周不表現自己,哪里有人發現他們?總統不表現自己,能當上總統嗎?
我們各有各的長處,花生內在美,蘋果外在美,合在一起不就兩全其美嗎?
在辯論結束的時候,老師指出:人要學會取長補短,既要做到外表美,也要做到內心美,并學會恰當地表現自己。
可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爭議點,營造氛圍,激起學生辯論;在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適時點撥,促進學生拓展思維。
總之,批判性閱讀是學生拓寬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一環。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營造平等、民主、和諧、寬松的氛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閱讀個性,讓他們發出來自心靈深處的個性化聲音。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