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閱讀教學 朗讀 指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A-0042-02
于永正老師說過,語文教學的“亮點”和“語文味”在關鍵的詞句里,在對關鍵詞句理解后的朗讀里。著名小學語文教育專家張田若先生也說過,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讀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讀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學習語文的方法。讀包含了語感的培養和情感的陶冶。在新課標中,三個學段對朗讀都有共同的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教師應該在深刻解讀文本的基礎上,給予學生恰當的點撥指導,引領學生對文本重要處潛心會讀,與文本對話,從而把書讀出“味”來。
一、示范朗讀
教師示范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讀書的一個重要方法。因為朗讀講究語、氣、神,不經過一定的訓練,學生是不可能無師自通的。而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所以示范朗讀對學生朗讀技能的提高有重要的意義。對此,教師要根據課文的特點,深入解讀文本,與文本充分對話,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指導。
如于永正老師在執教《“番茄太陽”》一課時,發現學生對于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的朗讀不到位,而這最后三段恰恰是文章的重點段,也是作者情感表露的關鍵處。于是于老師就進行了示范朗讀,讀到“我的淚嘩地一下子流了下來”這句時,因為于老師解讀文本很透徹,完全走進了作者的內心,體悟到了作者那種感動到熱淚盈眶的心情,所以用了泣訴的方式讀出了文味。于老師的這種讀法,讓學生迅速地走近了作者,幫助學生理解了文本,體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在學生自由練讀這三段話時,學生通過模仿并融入從范讀中悟出的情感來讀,讀得投入,讀得有滋有味。
又如,戴建榮老師在執教《送元二使安西》一詩時,帶領學生走進詩的意境。我們都知道要讓學生理解遠離生活的場景是相當困難的,所以戴老師在很好地解讀該詩的基礎上,充分預設,先通過一步步抓關鍵字、抓關鍵場景幫助學生分析詩句,讓學生漸漸理解詩人的內心;在課快結束時,配上《陽關三疊》旋律,給學生示范吟誦該詩,從而順利地引領學生進入古詩塑造的情景中。戴老師吟誦時幾度哽咽,這正是他深入解讀文本,悟出了詩人的內心的表現。而這也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份真切的離別憂傷,學生在吟誦時完全投入其中,把文字中蘊含的那份依依惜別的情味表露無遺。
二、創設情境
胸中有境,才能讀出情。如果學生不能了解文字所描述的情境,沒有對文字充分理解和感悟,教師再怎樣加強指導,學生的讀也只是機械地讀,對文本中的情感一知半解,語文學習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所以,教師在深入解讀文本后,可以在關鍵處創設合理的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地讀,有滋有味地“美讀”。
例如,筆者教《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課,解讀文本時,透過一些關鍵詞句讀到了彭德懷對大黑騾子的愛,引導學生抓住這些關鍵詞語,深刻地感受這份愛。在教學“有時彭德懷撫摸著大黑騾子念叨著……”這句時,因為預設到學生光從“撫摸”這個詞的表面意思,很難體悟到文字背后的情,所以創設了“談談自己被長輩撫摸的滋味”這一情景,讓學生回憶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長輩撫摸時的那份幸福感,由此引出“那是家長對你疼愛的表現”這一結論。進而延伸到彭德懷對大黑騾子的撫摸中也同樣充滿著這份情,有了這樣的情境體悟,學生朗讀時自然用上了輕柔的語氣,把撫摸中的那份愛讀了出來。
在教學“彭德懷向著斜倒下去的大黑騾子緩緩地摘下軍帽……”這句時,“緩緩地摘下軍帽”這一動作是重點,而這一動作由軍人做出是蘊含著深刻意義的,但學生光讀文字,很難從中體會那份情。因此在此處配上合適的音樂,讓學生試著走進彭德懷的內心,想象“他緩緩地摘下軍帽時會默默地想什么,會輕輕地念叨什么,會自責地絮語什么”。學生在悲壯的音樂中,在筆者恰當的語言引導下,內心的情感被充分喚醒,從而體會出了彭德懷對大黑騾子的歉意、感謝、不舍等情意。此后學生的朗讀帶著憂傷,帶著哽咽的聲音,他們把體會到的彭德懷對大黑騾子的那份復雜的愛表達得淋漓盡致。
可見,合理的創設情境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的思考,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體驗和感悟,讓學生獲得思想的啟迪,從而讀出文中蘊含的情感,而合理的創設是離不開教師對文本的深入解讀的。
三、科學評價
教師對學生朗讀的評價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自己朗讀情況的認識,所以,在學生朗讀完后,教師的評價語至關重要。雖然目前大部分教師都意識到了評價的重要性,但卻很少關注評價語的有效性,一味地用“讀得沒有感情”“讀得真好”這樣單調、無效的評價語。這樣的評價忽視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學生的個性差異,不利于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甚至有時還會挫傷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因此,教師的評價要建立在深入解讀文本的基礎上,因為這樣產生的評價語才能起指導作用,讓學生知道如何讀才能更有效地抒發文字蘊藏的情感;才有對學生個性解讀的尊重,讓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培養;才有對學生的關懷和激勵,讓學生對朗讀產生興趣,愛上朗讀。
例如,筆者執教《美麗的小路》一課,在指導學生讀美麗的小路不見后兔姑娘說的話時,一學生皺著眉頭讀,評價:“你都皺起眉頭了,你在為小路難過呢。”另一學生用吃驚的語氣讀,評價:“美麗的小路不見了,你很驚訝啊。”如此因人而異的評價,正符合了新課標中要求的“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這樣的評價尊重了學生對文字的獨特感悟,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還為學生互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范。教師要對學生的獨特感悟作出合理的評價,就需要充分解讀教材。筆者在解讀這段文字時,通過“皺起了眉頭”這個動作體會到了兔姑娘的難過,通過“咦”這一語氣詞感受到了兔姑娘的驚訝,通過“?”這個標點符號還讀出兔姑娘的疑惑。所以當學生讀這段話時表現出難過、驚訝、疑惑的語氣都是正確的,假如學生背離這些,那我們就要適時糾正引導了。
再如,于永正老師在執教《小稻秧脫險記》一課時,讓學生朗讀“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一句,一個學生讀的時候聲音很響亮,明顯背離了文本的意境,所以于老師就笑著評價:“要么你的抗藥性強,要么這除草劑是假冒偽劣產品,來,我再給你噴一點。”說完,再讓這個學生讀,這個學生馬上明白了,耷拉著腦袋有氣無力地讀了一遍。像于老師這樣的評價,幽默形象且富有啟發性,讓學生對文本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讓學生感受到了朗讀帶來的樂趣。
由此看出,科學合理的評價在增強學生品讀能力、提高學生朗讀水平和激發學生朗讀興趣上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而教師要實現科學合理的評價,不斷鉆研文本,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不斷在實踐中反思是唯一途徑。
總之,教師要鉆研文本,深入淺出,通過示范讀、情境創設、評價指導等方式,讓學生讀出文味,讀出情味,讀出趣味,從而逐步培養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