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名著 閱讀教學 興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A-0044-02
文學名著是學生學習文學作品的典范。通過名著閱讀教學,能培養孩子健康的審美情趣,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和寫作水平。小學高段語文教材中選入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老人與?!贰段饔斡洝返雀黝惷鹿潱尯⒆觽兂醪浇佑|這些文學名著。但這些名著距離學生年代久遠,篇幅較長,一些課文還是文言文,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如對這些課文把握不好,引導學生閱讀名著就無從談起。那么該如何上好這一類的課文,使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引導預習
名著所講述的故事距離學生年代久遠,學生如果對文章背景、人物沒有了解,對文中的一些詞語、句子不理解,閱讀課文內容便會覺得困難,更談不上對名著的欣賞和喜愛了。
如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赤壁之戰》講的是三國時期的故事,學生如不預習,連課文內容都理解不了,怎談得上興趣?因此,筆者在課前布置學生通過閱讀有關書籍、上網查找,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人物;通過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文中的詞句;實在無法理解的,就在文中做上記號,等待老師講課時講解。這樣,學生課前對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曹操率軍南下想奪取江南東吳的地方,東吳大將周瑜調兵遣將駐守赤壁,與曹軍隔江相對。戰前雙方都在做戰斗的準備,曹操為了大軍渡江,叫人用鐵索連船,周瑜針對曹軍弱點,決定實施火攻。那么“火攻”這一仗怎么打?黃蓋是怎么做的?他們急于知道。這樣,預習就為學生下一步主動參與學習奠定了基礎。學生們預習時通過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了文中的一些詞句,對不理解的詞句,已在文中做上了記號。這樣,筆者在講課過程中就能做到重難點突出,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疑,自然讓學生在聽課中豁然開朗,學得興趣盎然。
二、巧妙設疑
設疑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設置問題,以疑促思,就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在從質疑到釋疑的過程中體驗到求知的樂趣,提高思維能力。
(一)設疑從課題開始
如教學《老人與?!窌r,告訴學生這是一篇著名的中篇小說,作者是美國著名小說家海明威,他曾因這篇小說獲得了世界文學獎的最高獎“諾貝爾文學獎”。而我們現在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就是根據海明威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愤M行濃縮、改寫的。學生不禁發出了贊嘆,筆者趁熱打鐵:“那么《老人與?!分v的是什么內容,它憑什么能獲得那么高的榮譽呢?現在請同學們認真自讀課文,找找其中的原因吧。”如此一設疑,學生便饒有興趣地讀起來。
(二)抓住文中的重點句設疑
如教學《將相和》的第一個小故事“完璧歸趙”。
師:“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藺相如是真撞還是假撞?由此你感悟到什么?
同學們有的說假撞,有的說真撞。
師:藺相如敢斷定秦王不會強逼嗎?
學生想了想說不敢斷定。
師:那么說藺相如已作好了什么準備?
生:已作好了犧牲的準備,如秦王強逼,藺相如就真撞。
師:那從這兒我們可看出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
生:是個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人。
師:那你能不能通過朗讀來表現他的勇敢機智、不畏強暴?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起來。
這時,他們已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了藺相如,喜歡上了這個名著章節。由此可見,抓住重點句設疑,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地誦讀,對故事情節的認知由模糊到清晰,從清晰到豐滿,情感也一步步深入,進而體會到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抓住重點
教學名篇名著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可這些課文往往篇目較長,對此,教師可采取“直奔重點,長文短教”的方法,以教學精彩的片段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武松打虎》是小學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課文,這篇課文篇幅較長,講了武松在酒店飲酒,然后趁著酒性上岡,接著打虎,最后下岡。這幾個情節如果面面俱到,可能幾節課也講不完,于是,筆者對本文的教學作了以下安排。
(一)直奔重點
先讓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全文內容后,理出四個情節,然后直奔“武松打虎”這個重點部分,這既是全文的重點,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部分,這樣學習這節課就有了充足的時間保證。
(二)引導學生體會寫作方法
在“武松打虎”這一情節中,主要又分為“老虎進攻,武松躲避”和“武松反守為攻”兩部分內容。前半部分作者抓住老虎的“一撲”“一剪”“一掀”三個絕招進行描寫,讓讀者感受到老虎的兇猛殘暴,讓人生畏,而武松此時的“三閃”讓人感受到情況的危急,武松的機敏;后半部分恰恰相反,武松的英雄形象在揪、按、踢、捉等一系列動作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打虎英雄的形象在作者準確的動詞描述中躍然紙上。師生分角色讀描寫武松、老虎的語句,讀出了千鈞一發、驚心動魄的感覺。
(三)運用多媒體再現情境
《水滸傳》被拍攝成電視連續劇,“武松打虎”部分拍攝得非常精彩,學生在學完課文后,播放電視劇視頻,學生更有身臨其境之感,對老虎的兇猛和武松的英勇體會得更深刻。在教學《武松打虎》后,不少學生捧出《水滸傳》進行閱讀,這不是教師強迫學生讀書,而是學生變“要我讀”為“我要讀”。
四、引導想象
想象,作為人在大腦記憶表象基礎上創造新形象的一種心理活動,是溝通學生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橋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學會恰當地運用想象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各項有利因素,創設良好的氛圍,誘導學生展開想象,可以讓學生走進文本。
如筆者在教學《赤壁之戰》時,引導學生初讀課文,了解了故事的情節之后,再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識故事人物,思考:在赤壁之戰中,曹操的神情狀態前后有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描寫曹操神情的語句,再組織全班交流。當學生回答“操迎風大笑,自以為得志”這句時,引導學生想象:曹操此時內心會想些什么?有的同學說:“曹操會想,我八十萬大軍,現在又將得到黃蓋這一員大將,破東吳,指日可待矣。”有的說:“曹操會想,真是天隨人愿,此時的美景,也在祝賀我將得到黃蓋這一員大將,勝利在望吧!”通過想象,學生就能入情入境地體會到曹操的自信、自傲,更從這些語句體會到名著生動、細膩的語言描寫,激發了他們學習名著的興趣。
興趣是鼓舞和推動學生學習的巨大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閱讀產生主動需要。名著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特殊內容,與現代文閱讀教學不同,有著自身獨特的特點。雖然小學階段入選的名著課文只是名著的“縮影”,但是如果教師善于引導學生預習,抓住重點,巧妙設疑,引導想象,讓學生在課堂上被名著吸引,課后孩子們便能熱愛上名著,名著教學也就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