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最后一頭戰象》 說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A-0047-03
一、說教材
《最后一頭戰象》是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第二十三課,這是“中國動物小說大王”、曾獲得世界兒童文學和平獎的著名作家沈石溪的作品。這是一篇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說。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幸存下來的最后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將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場,最后在埋葬著戰友們的“百象?!迸耘匍_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充滿深情地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讀完全文,令人回味,促人深省,動物尚且有此高尚情懷,我們人類是否應該從中感悟些什么,學習些什么?
二、說教學目標
縱觀全冊,第七單元的主題是“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訓練的重點是繼續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注意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并揣摩作者如何把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真實、寫具體?!蹲詈笠活^戰象》作為精讀課文、新授課,加上文本的情深悲壯、作者的真情感受、編者的編寫意圖、教師的預設生成和學生的學習需求,要求執教者找到教學共鳴點,最終形成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
知情懷——讓學生知道嘎羧在最后時光都做些了什么,從中感受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知用詞——讓學生知道作者遣詞造句的嚴謹和用心。
知寫法——讓學生知道作者為表現戰象嘎羧的情懷,采用具體、細致的表達方法。
會贊頌——能講述戰象嘎羧的悲壯故事,能用自己喜歡的文體抒發對戰象嘎羧的贊頌。
教學時間為兩課時,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品讀課文,感受課文飽含深情的語言,體會戰象的高尚情懷;教學難點在于學習作者遣詞造句的嚴謹,以及具體、細致的表達方法。
三、說教法與學法
說教法:
根據“自主互助,展示反饋”教學模式,結合小學語文學科性質及六年級的學生已初步具有獨立學習能力和組織能力等特點,我采用的是導學法,即通過“導讀——導思——導議——導練”的方法,并輔以“情景創設法”“星級評價法”去組織、引導、激勵學生學語文、用語文。
說學法:
根據六年級的學生已初步具有獨立學習能力和組織能力的特點,讓他們以自主互助的學習方式,課前自主搜集材料,對戰象的情況有所了解;課中在導讀目標的指向下,主要通過“讀——思——議——練”等方法探究每個導學目標,感悟嘎羧的英雄情懷,謳歌英雄壯舉。
四、說導學過程和設計理念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交流資料
上課伊始,我說:“歷史上,除了人類為了抵抗外來侵略,還有一群鮮為人知的特殊戰士,那就是戰象。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動畫家根據作家的作品,將戰象的歷史事跡搬上了銀幕。我們先來看一段戰象出征時的場面視頻?!保ǚ乓曨l)
播放完后,我說:“這是一段動畫家根據戰象的故事制成3D動畫片。昨天,你們去搜集有關戰象的資料,現在就把它放在小組上進行交流,讓大家分享一下?!保〞r間大約為5分鐘)
設計理念:開發和利用課外資源,有利于增強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播放“戰象”視聽資料、交流“戰象”的文字資料,旨在讓學生將課前準備的學習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的交流形式,不僅能拓展學生對“戰象”戰斗史的了解,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二)導學導練,讀懂文本
通過剛才的資料交流,同學們對戰象的歷史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這一堂課,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有關戰象的課文——《最后一頭戰象》。這是“中國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的作品。板書后,我出示這樣的學習目標。
▲導學要求一
1.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會讀本課的生詞;聯系上下文,理解“摩挲、凝重”等詞語。
2.圈畫出不理解的詞句和問題,與同伴討論解決。
3.先獨立思考,再與小組交流以下問題:
(1)一對一說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2)聯系課文,談談你對題目的理解。你認為題目的關鍵詞是哪一個?為什么?
(3)作者為什么不用“戰象”“一頭戰象”,而要用“最后一頭戰象”作題目?他的目的是什么?
在設計問題上,以上問題沒有唯一的答案,而是要求學生從自己的讀書經驗和生活經驗中去感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所以在設計問題上,根據教學目標,我選擇了學生很容易忽視的問題。
當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到后,我用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反饋。我先讓學生一對一說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再根據導讀的第二個問題,先由小組選派一個同學發言,其他小組補充。
為此我預估到學生揣摩課題的四種答案:
第一種是說作者用上“最后”這個詞,就是要強調難忘,突出作者對這頭戰象的深深懷念之情。
第二種是說作者用上“最后”的意圖是告訴人們不要忘記在抗日戰爭史上,除了中國人民抗日之外,還有一群特殊的“士兵”也在保家衛國,那就是——戰象。
第三種是說一頭幸存下來的唯一的戰象,很珍貴,可是它卻要走了。
第四種是說這一頭戰象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是功臣,可是它即將遠離我們的視野,我們后人不能忘記它們。
當學生討論探究出多種答案后,我適時總結:我們讀書就要抓住題眼,仔細揣摩,反復玩味,讀懂讀透。同小組交流,可以獲得新的啟發,觸類旁通,有助于我們理解課文的主題,能鍛煉我們酙酌詞句的能力和審題能力。
接下來我又出示新的導學目標。
▲導學要求二
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嘎羧臨死前的異常表現,哪些場面讓你感動?請你用短語概括出來。這些異常舉動,表現了它怎樣的內心世界?作者為什么要選取這些場面來描寫?
設計理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基于這一點,為使學生思考具有針對性、科學性,我在題目設計上也下了功夫。針對性,是說這些問題都是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設計的;科學性,這些問題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皥鼍懊鑼憽睂儆诟爬w納型練習;“內心情感”屬于求異思維型練習;“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屬于技能形成型練習。設計問題上體現了層次性,由易到難,力求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
課后作業:講故事,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導讀——品英雄情懷
第二課時,我主要訓練學生的品讀能力、感悟能力,將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為后面的小練筆作鋪墊。我要求學生抓住四個場景進行品讀、悟讀、研讀、細讀,這四個場景是:
品讀——揣摩戰象的英姿美(“重披戰甲”場景)。
悟讀——體味戰象的人性美(“告別村寨”場景)。
研讀——感悟戰象的氣概美(“憑吊戰場”場景)。
細讀——體會戰象的悲壯美(“刨坑自埋”場景)。
現以“憑吊戰場”場景為例,說說我的導讀過程和設計理念。
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然后,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許久,又昂起頭來,向著天邊那輪火紅的朝陽,歐——歐——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這時,它身體膨脹起來,四條腿皮膚緊繃地發亮,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吼聲激越悲壯,驚得江里的魚兒撲喇喇跳出水面。
研讀提示:品讀本段,從嘎羧“久久凝望著”“親了又親”等神態、動作描寫中,你可以想象到當年怎樣的情景?請你用“它可能想起”這個詞說幾句話,說給你的小組同伴聽。
從嘎羧“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聲”中,你可以揣摩出它此時此刻的內心嗎?請你用“也許”這個詞說幾句話,說給你的小組同伴聽。
提示就是一種點撥。只有好的導讀設計,才能有好的導讀效果。在教師的精心提示、相機點撥下,學生的思路才會被打開,情感才會被激發,課堂才會被激活。
我預估到小組有以下幾種想象:
從嘎羧“久久凝望著”“親了又親”等詞句中,它可能想起了二十年前的往事,想起了我就是在這里倒下的情景,可能想起了同伴們浴血奮戰激烈的戰斗場面;還可能想起了同伴們為了抗擊日寇撲向敵人,倒在江面的悲壯往事。
這吼叫聲,也許是嘎羧在呼喚戰友們的名字。
這吼叫聲,也許是嘎羧在控訴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這吼叫聲,也許是嘎羧告訴戰友日本侵略者已經投降。
這吼叫聲,也許是嘎羧告訴戰友,它將與它們埋葬在一起。
教師承接:是啊,這樣悲壯,這樣深情,這僅僅是一頭戰象嗎?不是。這是一位讓人滿懷敬仰的英雄,這是一位讓人飲淚歌頌的英雄。
此時此刻,學生沉浸在對嘎羧的英雄事跡追憶中。于是我又趁勢利導,引導學生感悟作者的寫作方法:我們剛剛研讀了嘎羧“久久凝望著”“親了又親”“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等詞句,想象了它的內心世界,為什么作者不把嘎羧及戰象們與敵人拼殺的場面和內心活動直接描寫出來呢?
我預估有這些答案:
有的可能會說,寫出來好,可以讓人了解作者的意圖,一目了然。
有的可能會說,不好。那樣太直白,沒有想象的空間。
有的可能會說,不好,如果直接寫出來,也就沒有回味的余地。
當學生交流這些感悟時,我點破作者寫作的玄機:作者之所以不寫出來,就是給人造成一種空白的美。這種空白是一種讓人回味無窮的美,是一種讓人產生無窮暇想的藝術美,這種寫作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二)導寫——頌英雄壯舉
此時你想用怎樣的語言來贊頌嘎羧,贊頌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請寫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寫下你最誠摯的贊頌吧??梢酝ㄟ^寫詩歌的形式來贊頌這位英雄;可以用讀后感的形式來贊頌這位英雄;可以以嘎羧的身份寫一份自傳;可以用編故事的形式來描繪當年嘎羧抗擊日寇的事跡??傊?,大家可以從中選用自己喜歡的文體來進行小練筆。
學生練筆,集體交流。
設計理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為此,我將重點放在設計導讀,在教師的提示點撥下,學生通過自主品讀、自主悟讀、集體研讀、集體細讀的閱讀實踐,提高了品讀能力、感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我想,這還不夠,還不能放棄一次極佳的“讀寫結合”的練筆機會,相信學生此時正有一吐為快的心理體驗,于是設計”寫”的練筆實踐。
五、說教學反思
從這次備課和說課活動中,我再次深深體會到,只有在深入解讀文本前提下,圍繞課程標準、編者意圖、教學目標,去文本中選找有意義、有價值的中心點,才能精心設計好導學案。在“自主互助,展示反饋”這種教學模式理論指導下,通過教師的“導讀——導思——導議——導練”,和學生的“讀——思——議——練”相結合,才能使學生花很少的時間學到最有效的知識和技能,達到“減負提質”的效果。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每一節課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