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絕句》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A-0050-02
【教學目標】
一、會認“鷺、含、嶺、泊、吳”等字,會寫“窗”字。
二、學會朗讀古詩,能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美好春景的喜愛。
三、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讀好古詩,并在反復朗讀中感悟優美畫面。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在反復吟誦中學習朗讀古詩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一)繪圖
學生認真觀察課文插圖,說說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春天的美麗。教師根據學生描述,創造性地把春天的景物用簡筆畫勾勒出來,激發學生興趣。
(二)吟詩
教師根據所作畫,隨口吟誦《絕句》,揭示課題,與學生一起在對春天美好的向往中展開學習。
【點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堂課,好的開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可以說,通過教師幾筆看似隨意的勾勒,把學生帶入了一幅美麗的春景圖中:一行高飛的白鷺,兩只活潑的黃鸝,遠處群山上皚皚的白雪,再加上教師深情的吟誦,使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了學習的情境當中。
二、品讀古詩
(一)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生自由讀古詩。一邊讀一邊在課文中圈畫出要認的字,拼一拼,不懂的可以問同學,也可以問老師。
2.師檢查學生自讀情況。重點檢查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隨時糾正學生的讀音,讓學生在朗讀中識字,并重點練習寫好“窗”字。
【點評】低年級識字寫字教學仍然是一個重點,學生通過一年多的學習,已初步掌握一定的識字方法,因此,此處教師只以檢查、重點指導為主,但又要求不能走過場,而要扎扎實實教好每一個字。
(二)學習怎樣讀好古詩
指名學生讀古詩,其他同學在傾聽中發現、討論朗讀古讀時要注意的節奏、停頓,并小結朗讀方法。
【點評】教師在這里通過讓優秀生范讀,談談讀好古詩的方法,從而讓其他學生能夠學習、模仿,因為這些方法由學生示范,也最容易為學生所接受。
(三)創設情景,品讀古詩
1.指導朗讀第一句。教師利用簡筆畫引導學生描述第一句的詩情,出示課件。
師:喲,這么多的小黃鸝都飛到我身邊來了,請你來“鳴一鳴”。
師:可愛的小黃鸝鳴吧。
師:叫得多歡啊!鳴吧。
師:歡快的黃鸝們一起來鳴一鳴吧。
(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
師:聽到你們歡快的鳴叫聲,把白鷺都吸引過來咯(課件出示)。
師:一行白鷺上青天。
教師通過評價語言,激勵學生一次比一次讀得有力,一次比一次讀得有感情。
在指導朗讀第二句時,主要讓學生讀好“上”這個字,感受白鷺飛得高、飛得遠的情境。
(出示前兩句詩句課件)師生對讀,整體感受“鸝鳴鷺飛”的美麗畫卷。
3.指導朗讀第三句。
師:多么熱鬧的春天啊!就連詩人杜甫都忍不住推開了窗戶。(出示課件)你來說一說,詩人看到了什么?
生:千秋雪。
師:是啊!這就是(出示課件)“窗含西嶺千秋雪”。
教師通過反復強調,引導學生關注雪的千年不化——“千秋雪”,并在朗讀中體現層次感。
師:千年不化的雪啊——
生:千秋雪。
師:千年都不化的雪啊——
生:千秋雪。
師:千年也不化的雪啊——
生:千秋雪。
(通過這種有層次的朗讀讓學生感受千年雪山的壯美。)
4.指導朗讀第四句。
師:山上有千年不化的雪,看看門前停泊著……
生:船。
師:(出示課件)門泊東吳萬里船。
師:(吟誦)是萬里之外的東吳啊!萬里之外的東吳啊——萬里船。
5.配樂看圖背詩。
(1)教師配上優美的音樂,讓學生吟誦整首古詩。
(2)學生結合簡筆畫,在優美的樂曲聲中練習背誦古詩。
【點評】要能真正讀好古詩,還必須把情感放入古詩所描繪的意境當中。在這里,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如讓學生把自己當成小黃鸝,讀出小黃鸝的歡快),通過有層次地朗讀(千年不化的雪啊——千秋雪;千年都不化的雪啊——千秋雪;千年也不化的雪啊——千秋雪),讓學生在不斷吟誦中感悟古詩,讀出古詩的韻味。
三、積累古詩
出示杜甫的另外兩首古詩《絕句》《春夜喜雨》,學生朗誦積累。
播放《絕句》歌曲,結束本課教學。
【點評】古代優秀的詩歌數不勝數,但不可能通過課堂讓學生全部學習。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適當拓展就尤為重要,這樣不但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課外多讀古詩的興趣,讓他們打下扎實的基礎。古詩新唱,讓學生感受學習古詩的快樂,感受古詩與現代表現形式的融合,開拓學生的視野。
【總評】《絕句》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該詩畫面明麗,語言形象,情感歡悅,意蘊暢達,描寫了草堂明媚的春色,表達了詩人愉快的心情和對和平的向往。整首詩字里行間洋溢著韻味無窮的美:一是色彩美;一是意境美。這么美的詩,這么美的意境,如何讓二年級的小朋友體會出來呢?他們活潑好動,喜歡讀書和表演,但語言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欠佳。在教學中,梁老師讓學生在掌握生字的基礎上,創設情境,結合畫面讓學生體會意境,在評價朗讀中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其主要教學特點是:
一、強調讀
現在,很多語文老師的課堂教學越來越返璞歸真,回歸本色,那就是非常重視課堂教學中的“讀”。因為只有多讀,學生才能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只有多讀,學生才能更加親近文本,讀懂文字背后的故事。這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要求。本課教學,梁老師在“讀”中做足功夫:初讀,讓學生讀通讀順;品讀,形式多樣,層次突出;配樂讀,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中背誦古詩;古詩新唱,學生感受到別樣的古詩讀法。再加上老師適時的深情吟誦,整堂課充滿瑯瑯的讀書聲,學生把古詩的韻味讀了出來,就慢慢學會了應該怎樣把古詩讀好。
二、大膽創新
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發展到今天,能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績,原因之一就是眾多一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斷進行大膽嘗試和創新。在這里,梁老師為了使低年級學生很快進入教學情境,在板書設計上進行大膽創新,“繪一幅春景”,而不是進行傳統的板書。為了活躍課堂氛圍,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古詩新唱,開闊了學生眼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一直到下課還意猶未盡。可以說,在這節課,學生全面充分地參與到學習當中,學得活,學得快樂。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