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狼牙山五壯士》 生成 反思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A-0062-01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教師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對此,教師要做到關注學生的生成,根據學情開展教學,這樣才能構建高效的課堂。在課程改革的引領下,關注學情的理念逐步為廣大教師所接受,但在實際教學中,仍有部分教師不能對生成做到靈活有效的處理。以下舉例分析。
【教學片段】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第二課時
師生問好,進入教學狀態。教師引導學生復習字詞,朗讀課文,分析段落,概括思想。課堂上,時而師問生答,時而生問生答,時而小組討論,時而齊讀,時而單讀,課堂秩序井然。中間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生1:老師,這五壯士是什么軍?
生2:紅軍。
生3:解放軍。
生4:八路軍。
生5:新四軍。
生6:不對,紅軍就是八路軍。
生7:紅軍是解放軍。
……
沒等老師開口,孩子們就已經自由討論開來,課堂秩序稍有失控。
師:安靜!
片刻之后,老師已經調整好狀態,繼續教學。
師:為什么說五壯士的口號聲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一讀。
【教學分析】
其實這個插曲是很好的生成,教師卻沒能加以利用,損失了鮮活的教學資源。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光顧著按自己的預設開展教學,關注課前設置的各類提問及分析是否完成,對課堂上的意外生成沒有及時處理。其實,這樣的生成才更能促進師生雙方的和諧互動,找到雙方的契合點。在這個片段中,突發的生成顯然是有效的,是孩子們的共同需求,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才有往下學習的動力。如果教師順應了學生的需求,再按自己的設計往下教學的話,想必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課例中,授課者以強硬的姿態移開話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需求。本是簡短的幾句話便可以回應孩子們的疑問,然而授課者并未作答。其中原因很可能是授課者不了解這篇課文所描述的歷史背景和相關資料。由此可見,教師只有不斷充實自己的文化素養,掌握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歷史背景,如本課中的抗戰背景、中國人民軍隊的發展歷史等,才能駕馭課堂生成。
【啟示】
一、教師踐行生本理念
課前預設畢竟是預設,課堂中的人和事都是不確定的因素,教師要以學情和課堂生成作為教學的依據,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學定教。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角度去感受事物,傾聽孩子們的心聲,理解、尊重孩子們的需求。如果學生的心理需求不被尊重,是不利于教學的繼續進行的。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訴求,傾聽是一種接納、一種關懷。
二,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課堂突發的生成是永遠無法預設的,教師只有具有優秀的功底和隨機應變的能力,才能應對學生的需求。由于受“傳授知識”為主導的教學思想影響,教學中“質疑與探究”很難在目前的課堂中見到。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不強,一怕完不成教學任務,二怕教學秩序混亂,不敢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和提出問題。再加上教師的隨機點撥不到位,不能有效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這樣的課堂效率必定不高。教師應該努力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把幽默、歡笑和積極的力量帶入課堂,使學生充滿活力,快樂地進入學習狀態。
學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教學,才能實現個人的成長。教師在課堂中的職責之一就是為學生創造一個盡可能開闊的思想平臺,讓他們獨立思考,自由提問,而不是將自己的結論灌輸給學生。
總之,教師的文化素養決定了課堂的質量,教師的教學觀念決定了學生能否積極參與教學。關注課堂,關注學生,是教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更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基礎。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