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 理解詞意 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A-0068-01
語文課堂中的詞語教學長期以來只是為閱讀服務,老師總是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分析課文上,教學方法機械呆板、單調乏味。有時為了應對考試,甚至讓學生背誦、抄寫,或許學生能很流利地說出詞語的意思,但卻未必真正理解,運用就更談不上了。
因此,我們應該教給學生理解詞意的方法,讓學生在閱讀中理解、積累詞語,并把理解和運用詞語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詞語教學更有效。
一、趣味游戲
喜歡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我們可以把游戲引入課堂,寓教學于游戲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通過游戲認識詞語,學到知識。
例如,《恐龍的滅絕》一文生字比較多,涉及到的新詞語也很多。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游戲:教師依次用卡片出示“偷吃、孵出、人類、哺乳、書籍、死亡、躲避”等詞語,請學生做動作,老師來猜是哪個詞語。實踐證明孩子們非常喜歡這樣的方式,興趣高漲,表現得也非常好,在游戲中理解了這些詞語。尤其是在做“偷吃”這個詞語的動作時,筆者一眼就能看出他們是在做吃的動作,但有些同學不是“偷偷地吃”,而是“正大光明地吃”。筆者在說出答案之后立即進行引導,孩子們一下子就明白了詞語的意思。
二、借助圖片
圖畫內涵豐富,直觀形象,能帶給學生很多感性的認識。對有些詞語,學生在心里能體會到,但是又說不清楚,我們可以把詞語表達的意思用圖片展現出來,這比單一的講解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例如,《北京亮起來了》一文中有很多描寫燈光的成語,意思非常相似,很難表達,教學時筆者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去解釋詞意。其中“長安街華燈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車,燈光閃爍,像銀河從天而降。”筆者直接出示了長安街夜景的圖片,無需多講,一切已在畫中。又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文中蘊藏著很多辨別方向的科學知識,特別是對于“溝渠里的積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得慢的是南方”這一知識點的理解是一個難點。憑直觀經驗南方太陽照得多應該是南方化得快,但因為是溝渠,太陽從南方照過來,南邊是被遮住了的,而直接照在了北邊。課堂上筆者反復強調講述,但是作業情況還是不理想,問了幾個孩子,原來他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溝渠”,于是筆者就找來了圖片給他們看,孩子們立刻找到了其中的奧妙。
三、創設情境
教學情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的內容,為落實教學目標所設定的,適合學生主動積極學習的學習環境。課堂上我們可以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生活經驗,創設情境引領孩子理解詞意。
例如,《三個兒子》一文中有這樣三個詞語“晃蕩、胳膊、沉甸甸”,教學時筆者就采用了這種方法:先從門外拎進一桶水,而且故意左右搖晃,讓水濺出來,再問孩子們看到了什么。有的說:“水濺出來了。”有的說:“水在動。”有的說:“水在左右擺動。”筆者順勢說這就叫做“晃蕩”。再請一位小朋友上臺來拎一拎(1分鐘),問他有什么感受。孩子說:“很重。”筆者接著說:“很重我們可以用課文里的一個詞叫沉甸甸。”“還有什么感受?”“手很酸。”他敲著胳膊說。筆者及時告訴孩子們,準確地說這叫胳膊,再讓他們拍拍肩膀,摸摸手腕,拍拍小手,這樣遠比書面講解有效得多,課堂也顯得很緊湊。
四、比較體會
比較是通過觀察、分析,找出研究對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它是認識事物的一種基本方法,這種方法同樣可以用來理解詞意。在日常教學中,很多語文老師都會用找近義詞的方法讓孩子來理解詞意,可是近義詞在運用的時候還是有細微的差別的。這時候,我們就可以通過比較來體會它們的不同。例如,“發明”“發現”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很難區別,筆者引導孩子們認識到發明是把以前沒有的東西創造出來,而發現則是把已經存在的東西找出來。孩子們通過比較,再進行相應的練習,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對于某些詞語,學生可能一下子理解不了,在心里沒有一個可以參照的標準,我們也可以用比較法來幫助孩子建立概念。《恐龍的滅絕》一文中“短多了”一詞的教學,筆者就是采用了這種方法:分別出示了“老師的年齡三十三歲;人類的歷史三四百萬年;恐龍的歷史兩億年”這三組數據,孩子們立刻發出了“哇,差這么多啊”的感慨。筆者再順勢引導,他們就理解了詞意。
總之,教師要在課堂上積極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搭設平臺,啟發學生自我體驗、感悟,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和作用,進而提高他們的語言感悟能力。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