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 插圖 運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A-0069-01
多媒體技術讓我們的教學變得越來越方便、豐富多彩。然而一些教師在選取教學資源時,把讓人眼花繚亂的多媒體資源放在第一位,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制作多媒體課件,上網查找相關的資料,卻常常忽略了課本中提供的現成的、傳統的教學資源——插圖。課本中的插圖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對學生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只要運用合理,可以為我們的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際,談談運用插圖的一些經驗。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生的學習熱情是他們進行學習活動的動力,教師在課堂上要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這種動力。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色彩鮮明、充滿童真、緊扣教材的插圖,這就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現成的、最有效的資源。教師要充分地利用這種資源,讓它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例如,在教學《拉薩的天空》時,先讓學生對照插圖講一講拉薩的天空美不美,美在哪里。同時引導學生用自己認為最好的詞句來概括一下拉薩天空的特點,接著才開始課文的教學。這樣學生主動要求學習課文的熱情就一下子被激發出來了,他們會主動地投入學習。
二、解決教學中的瓶頸問題
所謂“瓶頸問題”就是教學中的一些重點和難點。這些重點和難點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字詞句段方面的,可能是文章主要內容或主題思想方面的,也有可能是文章背景方面的。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這些重難點與插圖的聯系,巧妙地利用插圖,用最直觀的手段、最簡便的方法解決我們在教學中遇到的比較棘手的問題。
例如,在教學《山行》這首古詩時,很多同學都認為“霜葉”的意思是“帶霜的葉子”,但大家對這個解釋又產生了疑問:帶霜的葉子怎么會比二月里開的花還紅呢?在學生感到疑惑時,筆者就順勢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學生一看插圖就明白了,原來“霜葉”的意思是“被秋霜打過的楓葉”。這樣一個讓學生感到困惑的小問題,就在插圖的幫助下迎刃而解了。
三、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是學生的一項最重要的語文基本功,語文教師應該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作為一項常規工作。但是很多老師常常為找不到適合學生的表達內容而感到苦惱。其實我們的教材中有許多現成的、實用的表達素材,插圖就是其中之一。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抓住機會,有效地利用插圖,適時地開展語言訓練。
例如,在教學《天安門廣場》這篇課文時,抓住時機讓學生看著插圖,按一定的順序有條理地介紹天安門廣場及周圍的景物。學生看著插圖介紹起來,而且條理非常清晰。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就在無形之中學會了介紹景點,以后介紹起其他的相關內容來就會得心應手。
四、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很多插圖大多體現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是文章主要內容的縮影。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插圖來理解、記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例如,在教學《半截蠟燭》這篇課文時,讓學生進行復述課文的練習,可學生通過兩節課的學習,復述起來還是不流暢。于是筆者在黑板上掛起了插圖,學生對著插圖復述,語言流利了很多,整個課堂也活躍起來。
五、發展學生的個性
插圖中有些內容是緊貼課文的,而且表現了人物豐富的態度及情感世界,這時教師就可以從插圖入手,讓學生對照插圖說一說、演一演。每個人對人物情感、態度的把握是不一樣的,因此學生對同一插圖進行表演時往往會出現不同的聲音、不同的動作、不同的表情,這就是學生個性的體現。當今的小學語文教學就要追求學生個性的差異化發展。
例如,在教學《三袋麥子》這篇課文時,讓學生對照插圖,表演小豬、小牛、小猴用不同的方法處理各自麥子的態度。學生表演時的手段不拘一格,而且都加進了自己的理解,表演得活靈活現,學生透過書中的插圖感受到畫中之情。這就是學生不同個性的體現,是語文教師真正希望看到的。
總之,插圖雖然是傳統的教學資源,但它給語文教學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不能對插圖視而不見,應該多思考、多實踐,充分挖掘插圖,讓它發揮應有的、最大的作用,更好地為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服務。
(責編 黃鴻業)